《直翅目》(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学情分析
中职农林牧渔大类的学生,在学习《植物保护技术》课程前,已对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基础较为薄弱。就《农业昆虫基础》模块的学习而言,学生对昆虫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常见昆虫的表象层面,缺乏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在学习能力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好奇心,对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接受度较高,但在抽象概念理解、理论知识归纳总结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实物、图片、视频等直观方式获取知识,对于枯燥的文字讲解和理论推导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
在学习态度上,大部分学生对农林牧渔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掌握实用的专业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督促。
在前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等基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这为学习农业昆虫的主要类群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直翅目昆虫作为农业昆虫中的重要类群,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仍是全新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直翅目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的结构特点,以及触角、口器、翅、足等附肢的形态特征。
熟练掌握直翅目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如生活史、食性、习性等方面的特点。
清晰了解直翅目昆虫中常见农业害虫的种类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方式和危害症状。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复杂的昆虫形态和行为中提取关键信息。
借助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阐述直翅目昆虫的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识别田间直翅目害虫、制定简单的防治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农业昆虫研究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合理防治直翅目害虫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观察和研究昆虫的过程中,注重细节,尊重科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直翅目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特别是与其他昆虫目区分的关键形态结构,如咀嚼式口器、发达的后足跳跃足、前翅革质等。
直翅目昆虫常见农业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特点,包括生活史、食性、习性以及对农作物造成的典型危害症状。
教学难点
直翅目昆虫形态特征的归纳总结和准确识别,由于直翅目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容易混淆其特征。
直翅目昆虫生物学特性与农业生产实际的联系,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昆虫知识应用到田间害虫的防治实践中,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段农田中蝗虫大规模危害农作物的视频,视频中蝗虫成群结队啃食庄稼,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损。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视频中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的昆虫大家认识吗?它们属于昆虫中的哪一个类群呢?”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直翅目昆虫。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教师的提问,部分学生可能能够说出蝗虫,但对于其所属类群不太清楚,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生动的视频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1.直翅目昆虫的形态特征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直翅目昆虫的整体形态图片,结合昆虫形态结构的基础知识,逐步讲解直翅目昆虫头部、胸部、腹部的结构特点。重点强调直翅目昆虫的咀嚼式口器,通过图片对比展示其与其他口器类型的差异;展示直翅目昆虫的触角,介绍其形状和功能;详细讲解直翅目昆虫的翅,前翅革质、狭长,覆盖在后翅上,后翅膜质、宽大,呈扇状折叠;着重突出发达的后足跳跃足,通过动态图片和视频展示其跳跃的过程和原理。同时,教师拿出直翅目昆虫的实物标本,在讲台上进行多角度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其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仔细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视频以及实物标本,在笔记本上记录直翅目昆虫形态特征的关键要点,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向教师提问。
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实物标本相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直翅目昆虫的形态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和动态展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直翅目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教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