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翅目》(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学情分析
中职农林牧渔大类的学生在学习《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时,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和基础。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此前已对农业昆虫的基本概念、昆虫外部形态等内容有了初步认识,了解昆虫的头、胸、腹三部分结构以及常见的口器类型等基础知识,这为学习同翅目昆虫的特征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学生对于昆虫分类的系统性知识掌握不足,尤其是对同翅目昆虫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危害方式认知较为模糊。
在学习能力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直观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实物、图片、视频等直观方式获取知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昆虫分类依据、生物学特性等内容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受到学习方式和内容趣味性的影响,若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低的情况。
在学习动机上,大部分学生对农林牧渔专业有着一定的兴趣,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未来能够在相关领域就业或创业。因此,他们对于与实际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意愿较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同翅目昆虫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同翅目昆虫的形态特征,包括体型、翅的质地和形状、口器类型等典型特征。
熟练掌握同翅目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如生活史、繁殖方式、取食习性等内容。
清晰识别同翅目昆虫中常见的科,如蚜科、蚧科、粉虱科、叶蝉科等,并能说出各科代表昆虫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危害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准确识别同翅目昆虫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同翅目昆虫生物学特性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能力,能够根据同翅目昆虫的危害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并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素养目标
增强学生对农业昆虫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引导学生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认识到在农业生产中合理防治同翅目昆虫对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掌握植物保护技术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同翅目昆虫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刺吸式口器和膜质翅的结构特点,这是识别同翅目昆虫的关键依据。
同翅目昆虫常见科的主要识别特征及代表昆虫,如蚜科昆虫的腹管、蚧科昆虫的介壳等,这些特征是区分不同科昆虫的重要标志。
同翅目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及时发现并防治同翅目害虫。
教学难点
同翅目昆虫各常见科之间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细微差异,学生容易混淆不同科昆虫的特点,需要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才能准确区分。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农业生产中同翅目昆虫防治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需要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展示一段关于农作物遭受虫害的视频,视频中着重呈现同翅目昆虫危害农作物的画面,如蚜虫密集在嫩叶上、介壳虫附着在枝干上的场景。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看到农作物受到了害虫的侵害,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害虫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它们又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危害呢?”引导学生思考并简单回答。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观察害虫的形态和危害症状,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观察经验,回答害虫的一些外观特点或猜测其危害。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同翅目昆虫,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同翅目昆虫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知识讲解
1.同翅目昆虫的形态特征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同翅目昆虫的整体形态图片,从体型大小、身体颜色等方面进行介绍。然后,重点展示同翅目昆虫的刺吸式口器和膜质翅的结构,通过动画演示口器的构造和取食过程,以及翅的折叠和展开方式。讲解过程中,详细说明刺吸式口器由上唇、下唇、上颚口针和下颚口针等部分组成,其特点是能够刺入植物组织内部吸取汁液;膜质翅质地薄而透明,翅脉清晰。同时,结合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对比同翅目昆虫与之前学过的其他昆虫目在形态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课件中的图片和动画,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跟随教师的引导观察同翅目昆虫的形态特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对比问题,加深对同翅目昆虫形态特征的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和动画演示,将抽象的昆虫形态结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