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学情分析
中职农林牧渔大类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对农业生产和昆虫的基本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但知识体系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在学习能力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阶段,对于复杂的生物学原理和概念理解存在一定困难,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案例、实践操作来获取知识。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见过昆虫,但对于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缺乏科学认知。
从学习态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农林牧渔专业抱有浓厚兴趣,渴望掌握实用技能,然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不足,容易受外界干扰。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接触到的多是关于昆虫形态、分类等较为直观的内容,对于昆虫生长发育与环境关系这类涉及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知识,理解起来有较大挑战。同时,中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喜欢参与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这为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探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清晰阐述昆虫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包括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等阶段,准确理解各阶段的特点和关键节点。
全面掌握温度、湿度、光照、食物等环境因素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明确不同环境条件下昆虫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
深入理解昆虫生长发育与环境关系在植物保护中的重要意义,能够依据这些关系分析农业生产中昆虫的发生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昆虫生长发育过程的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科学的分析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复杂的现象中总结规律。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根据环境因素预测昆虫的发生期,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昆虫学和植物保护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农林牧渔专业的热爱和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探究昆虫生长发育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和价值。
引导学生认识昆虫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保护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温度、湿度、光照、食物等主要环境因素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对昆虫生长速度、繁殖能力、形态变化等方面的具体作用。
昆虫生长发育与环境关系在植物保护中的实际应用,如通过调节环境条件控制害虫发生,根据环境因素预测害虫发生趋势等。
昆虫生长发育各阶段的特点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这是理解昆虫与环境关系的基础。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昆虫生长发育的综合影响,因为在实际环境中,多种因素同时存在且相互关联,分析其综合作用较为复杂。
运用昆虫生长发育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掌握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的微观机制,如激素调节、基因表达等,这些内容较为抽象,对中职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农田中正常生长的农作物,另一张是遭受虫害严重的农作物,提问学生:“为什么同样的农作物,生长情况却大不相同?除了害虫本身,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呢?”接着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同一种昆虫数量和活动情况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与昆虫生长发育的关系,顺势引出本节课主题——昆虫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和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进行简单讨论,部分学生发表自己的初步想法,如可能是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了害虫的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对比展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环境因素对昆虫和农作物的影响,为后续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1.教师活动:
运用PPT展示昆虫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结合动画演示,详细讲解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阶段特点,强调昆虫生长发育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讲解温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时,展示不同温度条件下昆虫发育速率的对比图表,结合实验数据说明温度与昆虫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的关系,解释温度如何影响昆虫的生长速度、繁殖能力和寿命。例如,以家蚕为例,说明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家蚕发育加快,但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介绍湿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的作用,通过图片和案例分析,讲解湿度影响昆虫的水分平衡、呼吸作用和生存环境。如干旱条件下,一些昆虫的卵因缺水无法正常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