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世代和生活年史》(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教材分析
《昆虫的世代和生活年史》是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全一册)模块《农业昆虫基础》中《昆虫一生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重要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它承接昆虫发育知识,进一步深入探究昆虫个体生长发育与时间、环境的关系,是理解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关键环节。
从知识内容上看,昆虫的世代和生活年史涵盖世代的定义、计算方式,生活年史中各虫态的发生时间、生活习性,以及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等。这些知识不仅是昆虫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业生产实践中预测害虫发生规律、制定防治策略的重要依据。例如,通过了解害虫的世代数和生活年史,农民和技术人员能够精准把握害虫的防治关键时期,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同时,该内容与后续学习的昆虫生态、害虫综合治理等知识紧密相连,为学生系统学习植物保护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这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逻辑性,但其中涉及的时间轴梳理、多因素综合分析等内容,对学生的知识整合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学中需结合实例和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昆虫世代和生活年史的概念,清晰解释世代划分的依据和计算方法,熟练掌握生活年史中卵、幼虫、蛹、成虫等各虫态的发生顺序、持续时间及主要生活习性。
学会分析常见农业昆虫的生活年史图表和资料,准确识别不同昆虫在一年中的发生代数、越冬虫态和场所,以及各虫态对农作物的危害特点和时期。
能够运用昆虫世代和生活年史的知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预测害虫发生高峰期,提出科学合理的害虫防治时间节点和防治措施建议。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昆虫生活年史标本、图片、视频及分析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从复杂信息中梳理关键内容的水平。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昆虫生活年史与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如绘制昆虫生活年史示意图、模拟害虫发生预测等,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昆虫学知识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对农林牧渔专业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让学生感受昆虫生命历程的奇妙与规律。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农业生产观念,认识到昆虫世代和生活年史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价值,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昆虫世代和生活年史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研究意义,明确世代划分和生活年史记录的方法,这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
常见农业昆虫(如蝗虫、玉米螟、蚜虫等)的生活年史特点,包括各虫态的发生规律、越冬情况以及对农作物的危害时期,掌握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产中识别和应对害虫。
环境因素对昆虫世代和生活年史的影响,如温度如何影响昆虫的发育速度,光照如何影响昆虫的繁殖行为等,理解这一重点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昆虫与环境的关系,为害虫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教学难点
理解昆虫世代重叠、局部世代等复杂现象的成因和特点,这些现象涉及昆虫发育的时间差异和环境适应性,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
综合分析环境因素与昆虫生活年史之间的相互关系,准确预测害虫发生趋势。这需要学生整合多方面知识,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运用昆虫世代和生活年史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害虫防治方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中的有效措施,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经验,对中职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一段某地农田因害虫爆发导致农作物减产的新闻视频,视频中着重呈现害虫在不同时期对农作物的危害画面。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害虫会在特定时间大量出现并造成严重危害?我们怎样才能提前知道害虫的活动规律,从而有效防治它们呢?”引发学生思考。接着,展示几张不同昆虫在一年中不同时期的形态图片,如蝗虫的若虫和成虫图片,提问:“这些昆虫在不同时间的形态和数量变化有什么规律?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和图片,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进行简单交流讨论,部分学生可能会结合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初步想法,如“害虫可能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容易繁殖”等。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生活的新闻视频和直观的图片展示,将学生带入农业生产实际情境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昆虫活动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以问题为导向,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