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专题06 《穿井得一人》(真题 模拟专练)(原卷版).docx
文件大小:41.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6.97千字
文档摘要

专题06:《穿井得一人》(原卷版)

真题专练

【1-2021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

凡闻言必熟论

《吕氏春秋》

凡闻言必熟论①,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②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③,不可不分。

【注】①熟论:深入研究、考察。②史记:记载历史的书。③经:界线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丁氏对曰对:

②及其家穿井及:

③子夏之晋之:

④晋师三豕涉河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意在告诉人们,对传言必须加以辨察,以定其是非,不要轻信。

B.讲述者表述不清楚,转述者未经证实就轻易传播,都可能导致讹传。

C.宋君轻信不实传闻,喜欢打听离奇故事,说明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D.选文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论据,亲切而生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2020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

辨白檀树

〔五代〕王仁裕

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有巨虺①,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时值晴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②望之。其白

檀,乃一白括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③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④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玉堂闲话》)

【注释】①虺(huǐ):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④毳(cuì)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及语法知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叫做“避讳”。

B.《愚公移山》《杞人忧天》均选自《列子》,《列子》中还有很多寓言,如“九方皋相马”“穿井得一人”“歧路亡羊”等。

C.“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这是一个选择复句。

D.“前仆后继”“侃侃而谈”“心有灵犀”“活得精彩”这四个短语类型分别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补充短语。

【4-2022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于”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B.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大道之行也》)

C.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5-2020年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安求其能千里也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C.骈死于槽枥之间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D.其真不知马也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6-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真题】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某校开展系列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潜心探汉字,“国”里有乾坤】

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

“或”是“國”的本字。——《字源解说》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口,郭也。一,地也。——《说文解字》

(3)根据以上提示,甲骨文,“戈”与“口”两者结合表示的意思是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