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穿井得一人》(解析版)
真题专练
【1-2021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
凡闻言必熟论
《吕氏春秋》
凡闻言必熟论①,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②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③,不可不分。
【注】①熟论:深入研究、考察。②史记:记载历史的书。③经:界线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丁氏对曰对:
②及其家穿井及:
③子夏之晋之:
④晋师三豕涉河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意在告诉人们,对传言必须加以辨察,以定其是非,不要轻信。
B.讲述者表述不清楚,转述者未经证实就轻易传播,都可能导致讹传。
C.宋君轻信不实传闻,喜欢打听离奇故事,说明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D.选文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论据,亲切而生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案】
12.①回答②等到③到④军队
13.①举国上下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②有的话像是错的,而实际却是对的;有的话像是对的,但实际却是错的。
14.C
【解析】
12.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丁氏回答道。对:回答;
(2)句意为: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
(3)句意为:子夏到晋国去。之:到;
(4)句意为: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师:军队;
13.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听说,知道,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2)重点字词:类,像;非,错误;是,正确。
14.
C.有误。根据“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分析,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的君主。故选C。
【点睛】
参考译文: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子夏到晋国去,途经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子夏说:“不对,应该是己亥’啊。‘己’和‘三’形体相近,‘豕’和‘亥’写法类似。”到了晋国一问,果然说是“晋国军队己亥这天渡过黄河”。
许多言辞好像是错误其实是正确的,有许多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
【2-2020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
辨白檀树
〔五代〕王仁裕
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有巨虺①,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时值晴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②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括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③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④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玉堂闲话》)
【注释】①虺(huǐ):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④毳(cuì)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答案】
“乃”是“才”的意思,“哉”相当于“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