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翅目》(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教材分析
《植物保护技术》是中职农林牧渔大类的核心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为农业生产一线输送具备病虫害防治能力的专业人才。其中,《农业昆虫基础》模块是认识农业昆虫的重要基石,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昆虫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等知识,为后续学习昆虫防治技术奠定基础。
《农业昆虫主要类群》章节聚焦于农业生产中常见昆虫类群,而《膜翅目》作为该章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的昆虫。膜翅目昆虫种类繁多,既包含蜜蜂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益虫,也有菜粉蝶绒茧蜂等寄生性天敌昆虫,还有小麦叶蜂等农业害虫。通过对膜翅目昆虫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昆虫与农业生产之间复杂的关系,掌握该类群昆虫的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而为实际生产中的昆虫监测、防治及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对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膜翅目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翅、触角、口器等外部形态结构特点,以及与其他昆虫目在形态上的区别。
熟练掌握膜翅目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涵盖其生活史、繁殖方式、食性等内容,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膜翅目昆虫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准确识别常见的膜翅目农业昆虫,如蜜蜂、菜粉蝶绒茧蜂、小麦叶蜂等,并能描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膜翅目昆虫标本、图片及视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细节捕捉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昆虫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借助实践操作,如制作简易昆虫标本、模拟昆虫调查等,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农业昆虫研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树立热爱专业、投身农业的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膜翅目昆虫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膜翅目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特别是翅的膜质透明、翅脉特征,触角的形状、节数,以及口器的类型和结构等,这些形态特征是识别膜翅目昆虫的关键依据。
膜翅目昆虫中常见农业益虫(如蜜蜂、寄生蜂)和害虫(如小麦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膜翅目昆虫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为实际应用提供知识储备。
教学难点
膜翅目昆虫翅脉复杂的结构和命名,由于翅脉的形态和排列方式多样,且涉及专业术语,学生理解和记忆难度较大。
区分膜翅目昆虫中形态相似的种类,如不同寄生蜂之间的细微差异,以及膜翅目昆虫与其他目昆虫在形态上易混淆的部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将膜翅目昆虫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如如何利用膜翅目益虫进行生物防治,如何针对膜翅目害虫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这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一段包含多种膜翅目昆虫活动场景的短视频,如蜜蜂采蜜、寄生蜂寄生害虫、小麦叶蜂危害小麦的画面。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刚才的视频中,大家都看到了哪些昆虫?它们在农业生产中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对这些昆虫的认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视频中昆虫的了解和印象。
设计意图:
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展示,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知识讲解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膜翅目昆虫的整体形态图片,结合图片详细讲解膜翅目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重点介绍膜翅目昆虫翅的特点,强调其翅膜质透明,前翅一般大于后翅,且翅脉较为复杂,通过动画演示翅脉的结构和走向,帮助学生理解翅脉的命名和作用。同时讲解触角的类型,如膝状触角等,以及口器的结构,多数为咀嚼式或嚼吸式口器。
讲解膜翅目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活史(完全变态发育)、繁殖方式(多为两性生殖,部分可孤雌生殖)、食性(有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等)。结合常见的膜翅目昆虫实例,如蜜蜂的群居生活、菜粉蝶绒茧蜂的寄生生活,详细阐述其生物学特性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展示常见膜翅目农业昆虫的高清图片和标本,如蜜蜂、菜粉蝶绒茧蜂、小麦叶蜂等,从形态、生活习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