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最新试题精选(广州专用)
专题05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4·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庄公如①齐观社②。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正民也。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夫齐弃太公③之法而观民于社,君为是举而往观之,非故业也,何以训民?土发而社,助时也。收攟而蒸④,纳要也。今齐社而往观旅,非先王之训也。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臣不闻诸侯相会祀也,祀又不法。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公不听,遂如齐。
(节选自《国语·鲁语》)
[注]①如:前往,到……去。②社: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公元前671年,齐国借社祭为名举行阅兵,以炫耀国威。③太公:齐国的始祖太公望,以吕为氏,姜姓。④收攟(jùn)而蒸:收获之后举行冬天的祭祀。攟,拾取。蒸,祭祀,特指冬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B.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C.可以一战/静以修身 D.君举必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画线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夫礼,所以正民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首段通过曹刿与乡人的对话交代了曹刿决意请见的原因。
B.甲文用对比手法,用鲁庄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反衬了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C.甲文作为一篇历史散文,对史料裁剪得当,详写作战前政治准备,略写战争经过。
D.甲乙两文的主要人物都是曹刿,对于曹刿的进谏,鲁庄公都从善如流,一一采纳。
4.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1.D2.(1)当权者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礼,是用来端正百姓行为的。3.D4.①曹刿具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甲文中,他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深知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乙文中,他要求君王遵守法度和礼制,表现了他依法治国的思想。
②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甲文中,曹刿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乙文中,他劝阻君王如齐观社。
③敢于直谏,能言善辩。甲文中,曹刿三问,引导庄公明白取信于民的重要性。乙文中对庄公如齐观社,他犯颜直谏,直陈其弊,说理透彻。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攻打/动词,砍;
B.名词,类/同“嘱”,嘱托;
C.介词,凭借/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D.两个“书”都是动词,书写,记录;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谋:谋划。之:代词,指这件事。间:参与。何:何必。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2)夫:发语词,无实义。所以:用来。正民:端正百姓行为。正:端正。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D.结合乙文结尾“公不听,遂如齐”可知,鲁庄公不听劝阻,还是去了齐国,由此可知鲁庄公在这里并未接受曹刿的进谏,选项“鲁庄公都从善如流,一一采纳”表述不正确;
故选D。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甲文“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乙文“庄公如齐观社。曹刿谏曰:‘不可’”可知,甲文中曹刿不顾同乡人的劝阻,认为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主动去求见鲁庄公,为了国家的事情挺身而出,以及乙文中当鲁庄公不顾先王的法度,要去齐国观看社祭,曹刿竭力阻止,由此可看出曹刿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具有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人;
结合甲文“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乙文“今齐社而往观旅,非先王之训也。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