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pptx
文件大小:19.17 MB
总页数:5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1.03万字
文档摘要

虽千万人吾往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断基础上作批判性思考,探寻思辨之美。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作者对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开从中受到教育。【学习目标】

“政敌”与“诤友”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壹·知人论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政治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xù)。(改革家)文学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思想家: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人生经历少年时期21岁48岁65岁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元祐更化,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

知识补充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sù)水先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知识补充王安石变法内容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坚决反对赶上连年大旱,反对派大做文章太后也来起哄

变法问题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虽然宋朝的商品经济较发达,但仍属农业社会。一方面,缺乏完备的市场经济,使得超前的经济思想无法以市场形式良好的运转,只能借助于政府的强制力量;另一方面,一个庞大的农业帝国,不可能有能力以合适的方式来高效完成这个超时代的经济调节任务。其结果就是,美好的愿望在实践中无法贯彻,而为了贯彻自己的理想,王安石只能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权力,以强制的方式推广,而强制推广就注定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绝对主导,从而导致一场经济改革变成了政绩考核,官员要获得好的考核成绩就只能进一步加大政府强制力来扭曲市场,从而使得最初的理想贯彻彻底走型。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状态下无法逾越的恶性循环。

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贰·初读体会

强聒重念冀君实或见恕也辟邪说难壬人不恤国事胥怨者民也会晤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读文正音qiǎngguōchóngjìshùpìnànrénxùxūdùwùduó

叁·深度探究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即司马光“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书”:文体名,书信。解题“答司马谏议书”: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书文体知识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解题“与……书”对象《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妻书》林觉民“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复信“上……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高官“答……书”《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回信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持蒙受常常同游共处,交往鄙人王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解读第一段本人陈述谦辞,私下里方法,主张判断

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