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3、掌握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说理艺术,不断提高说理思维。4、学习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决心,体会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学习目标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司马”:即司马光“书”:文体名,书信。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
壹知人论世
人物概况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号。北宋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之一。嘉祐三年(1058)提出变法主张,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主要成就介甫半山“唐宋八大家”谁回复——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身后称司马温公。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司马光人物概况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退居洛阳,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主要成就回复谁——对手介绍
背景资料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将近4000字的长信,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故略上报”,没有对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的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于三月三日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于是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写下了这篇仅有428字但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变法冗员-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冗费-富国之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冗费-富国之法冗兵-强兵之法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王安石反驳为什么要回复?——背景介绍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与王介甫书》中对王安石的批评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怨嗟盈路。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益友司马光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
但是他们两位大贤友情的断绝就始于这两封书信。《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yí)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司马光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必须变法,理财,整军,是时候正一正风气啦!王安石支持你,干就完了宋神宗
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