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说明的内容包括:
一、工作简况
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中关村众信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联
盟团体标准(以下简称:土盟团体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等。
1、任务来源
为全面提高环境监测管理水平,多数研究和工作开始投入到在线
监控中,实现由“点末端监控”向“全过程监控”的转变,对场地环
境信息使用无线通信技术在监控(监测)仪器仪表与数据监控平台之
间进行的实时数据传输便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场地污染信息获取手段
逐渐由单一向多手段、多方法综合发展,基于多源大数据视角建立统
一框架下的多平台多时相信息数据采集与识别技术是实现场地污染
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关键。但是每个监测系统理解不同,各自的扩充方
式、扩充内容都不一致,因此,急需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定义,建立场
地环境信息采集、识别与分析、数据结构化与格式化以及物性匹配的
标准化方法是首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在污染场地大型主动式节点部署的场景下,系统需要实时地收集
节点的环境信息。然而当多个节点同时竞争信道时,节点之间频繁的
协商机制会大幅度增加数据传递的时延性,降低系统的数据交换效率。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适用于污染场地大规模节点采集环境信息的收集
协议,从而减少节点传输时延,提高系统数据交换传输的吞吐量。
目前场地污染信息逐渐呈现多尺度、多来源、多维度、多类型、
大信息量等特点,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场地污
染信息的深入挖掘和高效管理。因此,场地污染环境数字化与空间信
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不仅可为场地污染防控及修复决策提供技术与平
台支撑,满足我国场地环境污染防治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土壤环境
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标准作为此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确保各项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需对相关内容进行编写和修订。
本标准是针对污染场地环境信息数据采集传输的具体工作要求
对《污染源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212-2017)的
扩展,针对主动式节点数据反馈、被动式节点数据反馈与主动式节点
多跳数据传输,构建基于无线通信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环境信息传输
技术规范。同时针对污染场地,增加了应用场景和不同场景下监测参
数和设备的选择。本标准期望为基于无线通信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环
境信息的传输提供参考标准,对促进场地污染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做
到传输规约和数据格式的统一、推动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实现信息交
换畅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协作单位
《基于无线通信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环境信息传输规范》团体标
准由深圳市赛盈地脉技术有限公司牵头,联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
学研究所、武汉瑞景环境修复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天地互通科技有
限公司等单位负责起草。
3、主要起草人和任务分工
深圳市赛盈地脉技术有限公司:袁泉、唐隆、刘兴昌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赵坤荣、骆慧斌、严佩嘉
武汉瑞景环境修复工程有限公司:吴俊锋、程雪雪、柯垚、李玲、
张建浩
深圳市天地互通科技有限公司:刘涛、黄华
二、工作主要过程
在接到项目下达的标准编制计划后,由深圳市赛盈地脉技术有限
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武汉瑞景环境修复工程有限
公司、深圳市天地互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了
《基于无线通信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环境信息传输规范》标准起草组,
开展本标准制定的各项工作,并先后召开了多次工作组会议,就标准
原则、适用范围、任务分工、标准限值确定等技术内容进行了充分研
讨。
2022年9月21日,向标委会提交了本项目联络人信息(姓名、
电话/手机、邮箱)。
2022年9月30日,标准起草小组查阅了我国及国外的有关标准
和相关的文献,参编单位对各自完成的工程案例进行总结,展开调查
研究和咨询,提出了技术指标。
2022年10月11日,标准起草组提交了本标准立项申请书。
2022年10月14日,标委会开展了标准的立项审核。
2022年11月25日,标准起草组编制完成了标准初稿,并多次
召开了内部讨论会。
2022年12月15日,标委会召开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审核会。
三、确定土盟团体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
性能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
1、标准的主要内容
结合各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