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品牌消费品鉴定通用技术规范 名表》(P_CIQA-225-2024)编制说明.docx
文件大小:35.55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5.51千字
文档摘要

《品牌腕表鉴定通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编制说明

背景简况

2022年全球奢侈手表市场价值约520亿欧元,过去几年奢侈品手表市场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年增长率保持在约5%左右。中国手表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从2014年的507.5亿元预计增长至2023年的1225.15亿元,其中高端手表市场尤为活跃,劳力士、百达翡丽、欧米茄等知名奢侈品牌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1-10月瑞士腕表在中国内地销售额高达17.51亿瑞士法郎,虽有下滑,但中国仍是重要市场之一。随着市场的发展,国际中高端腕表和奢侈品珠宝品牌正积极拓展数字渠道,入驻电商平台,利用VR/AR、数字藏品等技术丰富消费体验。

奢侈品消费的发展也推动了二手奢侈品的兴起,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估算,2022年二手奢侈表零售市场价值为240亿美元,随着我国消费观念逐渐开放、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大,以及电商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国内二手奢侈手表规模将达百亿以上。

随着奢侈品市场繁荣、二手市场发展以及消费者对名表真伪关注度的提高,对名表鉴定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名表鉴定专业性、技术性强,具有保密性和高价值性的特点,主要针对奢侈名表进行真伪鉴别、质量评估、技术维修和价值评估等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奢侈品鉴定行业开始采用高科技手段来确保产品的真实性,也有鉴定机构的参与。但该鉴定行业也面临着挑战,名表制造工艺复杂且不断更新,仿品技术也愈发先进,仅靠传统鉴定方法和经验难以准确识别,如采用3D打印等新技术制作的假表,外观与正品高度相似;另外表的鉴别很大程度上依赖丰富经验和专业检测设备,造成鉴定时名表的“表里不一”。

一般来讲,名表的鉴定是比较复杂的一项工作:首先是成色描述、使用痕迹细节描述、是否打磨、打磨程度、钻石(镶钻表)的原装度等鉴定。其次是专业检测设备对名表的各方位走势误差、摆幅和偏振等进行鉴定。但目前名表的专业鉴定人才稀缺,鉴定师鉴定技术良莠不齐,部分鉴定师理论知识匮乏且鉴定经验不足;行业内缺乏统一、标准化的鉴定流程和标准,不同鉴定机构和鉴定师的鉴定方法、依据及侧重点不同,导致鉴定结果存在差异和争议,易使消费者困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空白或不完善之处,对名表鉴定行业的规范和约束不足。

能否真正破解行业真伪难辨的痛点急需鉴定标准的统一。标准的统一也是使名表鉴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支撑、鉴定人才培养的关键,同时也是维护名表市场繁荣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任务来源

2.1预研阶段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具体的调研工作,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国家标准编制规范、国内外品牌腕表鉴定相关资料与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等。对将要立项的《品牌腕表鉴定通用技术规范》新工作项目进行研究及必要的论证,于2025年4月8日于线上召开专家研讨会(腾讯会议:634-605-948),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工作项目建议。随后,起草单位完成了相关文件的编制,并向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提交了《品牌腕表鉴定通用技术规范》项目建议书和标准草案,提出立项申请。

2.2立项阶段

2025年4月14日,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高端消费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IQA/TC18)根据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发出的《关于召开高端消费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品牌消费品鉴定术语〉等四项团体标准立项评估会的通知》(中检协函[2025]38号),召开了立项专家评估会议,评估通过后上报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批准立项。

2025年4月30日,根据《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关于批准〈品牌消费品鉴定术语〉等3项团体标准立项的通知》,《品牌消费品鉴定通用技术规范名表》团体标准正式立项,立项号为P/CIQA-225-2025。牵头起草单位为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本项目计划于2025年12月完成。

2.3起草阶段

2025年4月30日项目下达后,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成立起草小组,开展了标准起草、国内外鉴定标准等调研、查重和查新工作,标准编制组深入学习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其他类型的标准和技术文献等,对当前名表鉴定中进行充分调研及分析。同时,标准编制组与行业专家就《品牌消费品鉴定通用技术规范名表》的范围、术语和定义、鉴定机构和人员要求、鉴定程序等具体内容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充分吸收行业专家意见后,标准编制组在此基础上,形成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2.4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其所做的工作

本项目由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高端消费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IQA/TC18)提出并归口,负责起草小组的组建和全面协调起草小组工作。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北京服装学院、上海得物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认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