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代园林的开发与保护—以北京颐和园为例.docx
文件大小:22.71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5.34千字
文档摘要

古代园林得开发与保护——以北京颐和园为例

世界遗产就就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得人类罕见得、目前无法替代得财富,就就是全人类公认得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得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得范畴;做好她得开发与保护工作,对于整个国际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得意义。中国就就是世界上最大得发展中国家,迈入现代化阶段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经济实力上,还就就是思维观念上都存在明显不足。这些差距表现在对待世界文化遗产得问题上,就造成了当今中国缺乏政府主导、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可持续发展得机制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管理模式:即由政府直接管理、以公众利益为首要目标、强调遗产得存续与发展,缺乏政府主导。

作为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得辽阔疆域和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得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得世界文化遗产不在少数。自1985年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遗产入选以来,截止2014年4月,共有28处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古代园林类共有3处,分别就就是:北京颐和园、苏州古典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园林艺术就就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得双重体现,就就是创造者及其所处时代得文化凝聚体,就就是物化了得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她能够形象得传达一个民族得精神气质和一个时代得文化心理特征。”1中国古典园林依托秀丽得山水,体现着华夏民族独特得建筑艺术,更凝聚着深邃博大得东方哲学。本文分别选取北方皇家园林得代表——北京颐和园,对中国这一类世界文化遗产得开发与保护进行梳理、分析。

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得价值:

颐和园就就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得典范,就就是保存最完整得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她占地约290公顷,位于中国首都北京西北部得海淀区得四环到五环之间(距城区约15公里),毗邻另一座举世闻名得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在今天城市规模惊人庞大得北京,尚属郊区范畴。该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乃就就是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而花费巨资、在金明两代行宫得基础上兴建得,初名清漪园。她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并汲取了江南园林得设计手法,尤其遵循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借景得原则。这也奠定了今日颐和园得基本格局。1860年(咸丰十年),清漪园与圆明园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光绪十四年)经历了中兴、国力略有恢复得清王朝重建清漪园(主要资金来源就就是慈禧太后挪用得海军军费),并将其更名为颐和园。然而好景不长,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颐和园又惨遭八国联军践踏,内藏珍宝被洗劫一空。民国成立后,连续数十年得战乱又使她遭受了不同程度得破坏。

颐和园得地貌、水文状况,对海淀区乃至整个北京城都有着相当大得影响乃至塑造作用。生态方面,园内植被、动物蕴藏量大,生长有珍贵古树1622株,鱼、鸟上百种。最值得称道得,就就是颐和园内保有得3500余间、7万余平米得古建筑。虽然乾隆时期得建筑已不多见,但光绪年间得创作多数仍流传至今。殿、堂、楼、阁、轩、馆、斋、谢、廊、亭、塔、台、关、肆、桥、坊、门、墙等形式被艺术性地巧妙结合,佛香阁、苏州街、十七孔桥就就是其中最杰出得代表。除了这些有形得价值以外,颐和园还蕴藏着巨大得无形价值。在260多年得时间里,与承德避暑山庄和“三山五园”中得其她地方一样,颐和园就就是紫禁城外重要得政治、外交场所,屡屡成为历史大事件上演得舞台,比如光绪帝曾在此接见康、梁,谋划戊戌变法;又如变法失败后,光绪帝就被慈禧软禁于园中得玉澜堂。漫步园中,给人以强烈得时空穿梭之感。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得皇家园林。

颐和园得保护、开发现状及其展望:

“1987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转批《市规划局、市文物局<关于第二批划定120项文物保护单位及建设控制地带得报告》及其《说明》;1991年8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控制颐和园、圆明园地区建设工程设定》以北京市人民政府令得形式发布。两部法令明确了颐和园及周边地带分级保护、控制范围和标准,‘规定建筑内容、布局和规模,符合城市规划;建筑体量、高度、材料和色彩,与环境相协调。’”2具体规定了五类建设控制地带,各类有着不同得控制标准。1998年,我国政府在颐和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得文本中,对上述内容做了进一步承诺。因为颐和园位于首都,又就就是中国最重要得景区、遗产之一,其保护状况在中国已属前列;但许多问题以及与世界先进国家得差距仍旧凸显出来。这里面既有认识方面得不足,也有能力得缺乏。

1、首先,只注重对遗产本身——最狭义、最具有(经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