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完善烟囱筒壁电动提模施工工艺
河南省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鼎新QC小组
一、工艺简介:
烟囱筒壁电动提模施工工艺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烟囱筒壁施工工艺,该工艺利用电动减速机作为竖向提升动力,以筒壁为承力主体,通过附着于已具有较高强度的钢筋混凝土筒壁上的提升架和支模操作架,带动整体施工平台的提升,可同时完成烟囱筒壁与内衬的施工。
1、随升井架2.井架斜撑3.操作平台4.栏杆5.卷扬机扒杆6.中心钢圈7.吊笼8.操作架9.提升架及电机10.内吊架11.安全网12.悬拉索13.外端拉绳14.拉绳15.内防护平台16.砼筒壁17.烟囱内衬18.滑道模板19.对拉螺栓20.吊钢筋21.模板22.穿墙套管23.支架及滚轮24.插销孔
1、随升井架2.井架斜撑3.操作平台4.栏杆5.卷扬机扒杆6.中心钢圈7.吊笼8.操作架9.提升架及电机10.内吊架11.安全网12.悬拉索13.外端拉绳14.拉绳15.内防护平台16.砼筒壁17.烟囱内衬18.滑道模板19.对拉螺栓20.吊钢筋21.模板22.穿墙套管23.支架及滚轮24.插销孔
*电动提模工艺原理图*
*电动提模工艺原理图*
电动提模装置由模板系统、操作平台系统、电动提升系统、垂直运输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五大系统构成。
上:即将组装完毕的电动提模装置;
左:电动减速机;
右:单元操作架;
烟囱筒壁电动提模施工是连续循环的过程,必须注意两点:一,只有当提升架当前所在位置及其以上两节模板内的同条件砼强度分别达到4、9、12MPa后,方能开始系统提升;二,系统提升过程中,当单元操作架提升出现不同步现象时,应紧急制动并进行独立微调。
我公司于2004年即开始烟囱筒壁电动提模工艺的研发,已在大唐三门峡火电厂2×600MW机组240米烟囱等工程中成功应用。实践证明,由于该工艺将系统承载由传统的杆件受压向杆件受拉转变,安全防护由动态防护向静态防护转变,不仅有效解决了液压滑模工艺中平台漂移、结构扭转等技术问题,且整体安全防护性能比液压滑模、滑框倒模、鹰架翻模工艺均有很大提高。另外,该工艺可实现烟囱筒壁与内衬同时施工,大大节约了工期。
但由于该工艺开发技术难度大、标准高,工艺尚需进一步优化,截至目前,在我省乃至全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施工工法。
二、小组概况:
小组名称
鼎新QC小组
课题名称
优化设计,完善烟囱筒壁电动提模施工工艺
小组成立时间
2007.01.18
课题类型
攻关型
小组活动时间
2007年01月18日—2007年10月15日
小组活动人数
10人
注册编号
Q/YEJ07-04-03
(一)小组概况
制表:苏群山制表日期:2007-01-18
(二)小组成员简介
序号
姓名
学历
职称
组内分工
QC教育时间
1
王庆伟
本科
高级工程师
技术顾问
72小时
2
樊慧斌
本科
工程师
组长
60小时
3
苏群山
大专
助理工程师
副组长
60小时
4
徐利平
大专
工程师
副组长
72小时
5
彭净
大专
工程师
副组长
60小时
6
杨庆岩
大专
助理工程师
组员
60小时
7
张红革
中专
技术员
组员
60小时
8
孙彩霞
中专
助理工程师
组员
72小时
9
张光福
大专
助理工程师
组员
60小时
10
董新红
本科
工程师
组员
60小时
制表:苏群山制表日期:2007-01-18
三、课题选择:
(一)选题理由:
理由一:前期工程应用暴露出该工艺设计尚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
理由一:前期工程应用暴露出该工艺设计尚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
优化设计,完善烟囱筒壁电动提模施工工艺
优化设计,完善烟囱筒壁电动提模施工工艺
理由二:通过优化设计,继续推广该工艺的应用实施,进一步形成
理由二:通过优化设计,继续推广该工艺的应用实施,进一步形成
施工工法,填补省内工法空白,为申报国家级工法奠定基础。
(二)课题确定:
综合以上情况,根据烟囱筒壁电动提模施工工艺的工艺特点,结合我公司现有的工艺水平,为针对性解决工艺存在的不足,我们确定以《优化设计,完善烟囱筒壁电动提模施工工艺》为本次活动课题。
四、活动过程
(一)现状调查:
在课题攻关之前,小组对公司原工艺设计文件进行了认真复核,对参与课题研发和工艺实施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电动提模装置五大系统中关键技术共调研23人次,累计达92个频次,其中,反映工艺成熟的有84频次,工艺水平成熟程度达91.3%,经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