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流程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目录
02
资料查找与整理
01
资料收集与准备
03
资料填写与报审
04
资料补充与完善
05
资料整理与组卷
06
资料归档与管理
01
PART
资料收集与准备
规划部门颁发的合法建设证明文件。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合法施工证明文件。
施工许可证
01
02
03
04
确保土地合法使用,保障工程合法建设。
土地使用证
确保工程符合环保、消防等部门的审批要求。
环保、消防等审批文件
工程手续与资质文件
施工材料资质证明
确保施工材料符合质量标准,具备出厂合格证及相应的检验报告。
材料出厂合格证及检验报告
进口材料需提供报关单及商检证明,确保材料合法进口且质量达标。
对关键材料进行样品封存,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以备后续质量追溯。
进口材料报关单及商检证明
涉及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强制性认证材料,如CCC认证、节能认证等。
强制性认证材料
01
02
04
03
样品封存及检测报告
参建单位与人员资质
建设单位资质证明
01
具备相应建设工程资质的建设单位证明文件。
施工单位资质证书及人员执业资格
02
施工单位需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且施工人员需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监理单位资质证书及人员执业资格
03
监理单位需具备相应的监理资质,且监理人员需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设计单位资质证书及人员执业资格
04
设计单位需具备相应的设计资质,且设计人员需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02
PART
资料查找与整理
图纸、图集与规范查找
图纸
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专业图纸,确保图纸完整、准确、版本统一。
图集
收集相关标准图集,如标准做法、标准构造、标准配件等,方便快速查阅。
规范
查找并收集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国家、地方和行业规范,确保施工合规。
施工工艺与流程确认
熟悉施工图纸
了解设计意图,明确施工范围和技术要求。
编制施工方案
技术交底
根据施工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工期安排等。
向施工人员详细解释施工方案,确保每位施工人员都了解施工要求和技术标准。
1
2
3
资料用表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资料用表,如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技术交底记录表等。
分类整理
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专业、系统、类别等进行分类整理,便于查阅和管理。
资料用表的选择与分类
03
PART
资料填写与报审
表格格式
按照标准格式进行填写,包括表头、表身、表尾等部分。
填写内容
确保填写内容真实、准确,包括工程名称、检验部位、检验日期、检验人员等信息。
签字盖章
相关人员需在指定位置签字或盖章,确保责任可追溯。
数据处理
检验批表格中的数据应按照规定进行计算、处理,确保准确无误。
检验批表格填写规范
原始记录与实测值填写
原始记录
详细记录检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现象及问题,以备后续查询和分析。
实测值填写
按照实际检测结果填写实测值,不得随意涂改或伪造数据。
数据保存
原始记录和实测值应妥善保存,以便后续复查和比对。
保密性
确保原始记录和实测值的保密性,防止数据泄露或被篡改。
负责对施工单位提交的检验批表格、原始记录和实测值进行审查。
监理单位在审查无误后,需在相关文件上签字确认,并承担相应责任。
监理单位在审查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施工单位沟通并督促整改。
监理单位应将签字确认后的文件归档管理,以备后续检查和追溯。
监理单位签字与确认
监理单位
签字确认
发现问题处理
归档管理
04
PART
资料补充与完善
定期梳理与查漏补缺
梳理已提交的资料
对已提交的资料进行梳理,确保所有资料齐全、分类清晰。
查找缺失资料
针对梳理出的缺失资料,及时查找并补充,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更新变动资料
对发生变化的资料进行更新,如人员变动、工程进度等,确保资料的时效性。
漏报资料的补充处理
识别漏报资料
通过对比相关资料清单或规范,识别出漏报的资料。
评估漏报影响
分析漏报资料对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制定补充方案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补充方案,包括补充时间、方式等。
监督补充过程
对补充过程进行监督,确保补充的资料真实、有效。
检查资料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
合规性检查
检查资料之间是否存在逻辑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
逻辑一致性检查
01
02
03
04
检查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涵盖了工程建设的所有环节和方面。
完整性检查
确保资料的保密性,防止敏感信息泄露。
保密性检查
资料完整性与合规性检查
05
PART
资料整理与组卷
类别划分
根据资料性质和内容,将建筑工程资料分为施工类、监理类、设计类、勘察类、设备类等若干类别。
时间顺序
在每个类别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确保资料的连贯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