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筑工程作业指导书
一、施工准备
基层处理与测量复核
施工前,应彻底清除基层表面的浮浆、杂物及松散层,确保基层洁净。随后对基层进行浇水湿润,以增强砌体与基层的粘结力。同时,需复核建筑轴线定位及门窗洞口预留尺寸,确保其符合设计图纸要求,避免后期返工。
材料质量控制
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必须严格满足设计规定。水泥需具备深圳市颁发的准用证及出厂合格证明,砂料应选用中砂并过筛,去除杂质。所有水泥、砂及外加剂均需经试验室检验,只有合格的材料才能投入使用。试验室应根据材料检验结果出具精确的砂浆配合比,施工时严格按配合比计量搅拌。
砌体材料检验
烧结普通砖、水泥等主要材料进场时,必须查验出厂合格证,并按规范要求进行二次抽样送检。只有经检测合格的材料,方可用于工程施工,杜绝不合格材料流入施工现场。
砖体湿润要求
在常温施工环境下,烧结普通砖应在砌筑前1-2天进行浇水湿润。砖体含水率控制在10%-15%为宜,以砖体表面湿润但无明水渗出为标准,确保砌筑时砂浆与砖体粘结良好。
二、普通砖墙砌筑方法
针对不同厚度的墙体,采用相应的砌筑方法:
120mm厚半砖隔断墙:采用平砌法,即砖体沿墙体厚度方向水平砌筑,确保墙体平整、稳定。
180mm厚3/4砖墙:采用二平一侧砌法,每砌两皮顺砖后砌一皮侧砖,形成稳定的墙体结构。
240mm厚(1砖)、370mm厚(1.5砖)墙体:常规采用一顺一丁法(满丁满条法),即一皮顺砖与一皮丁砖交替砌筑,上下错缝、内外搭砌,增强墙体整体性。当砖规格存在轻微差异时,可采用三顺一丁法调整,确保砌体表面平整、灰缝均匀。
三、墙体留槎与接槎施工
转角与交接处砌筑
砖砌体的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确保墙体结构整体性。如无法同时砌筑,必须留置临时间断处时,应砌筑斜槎。斜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墙体高度的2/3,以保证断处砌体的稳定性。
直槎留置与拉结筋设置
特殊情况下需留置直槎时,必须设置Φ6拉结钢筋。拉结筋沿墙体高度方向间距不超过500mm,两端伸入砌体的锚固长度不得小于500mm,确保直槎处墙体连接牢固。
隔墙与主体结构连接
隔墙与承重墙、柱未能同时砌筑且不留斜槎时,可从墙、柱中引出阳槎,并预埋拉结钢筋,其规格、数量及间距要求与直槎拉结筋一致。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隔墙,除留阳槎外,必须按设计要求设置拉结筋,增强墙体抗震性能。
顶部填实处理
隔墙和填充墙顶面与上部结构接触处,应采用侧砖或立砖斜砌挤紧的方式砌筑,确保砌体与结构紧密连接。同时,对缝隙进行双面塞缝处理,采用砂浆填实,防止出现裂缝或渗漏。
临时洞口留置
施工过程中如需留置临时洞口,洞口侧边距墙体交接处的距离不得小于500mm,以保证墙体结构安全。洞口顶部应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或砖过梁,过梁规格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洞口上方荷载有效传递。
接槎施工要求
接槎前,必须清理槎口表面的浮灰、杂物,并浇水湿润。接槎时,应使用与原砌体同强度等级的砂浆填实灰缝,确保接槎处砂浆饱满、粘结牢固,外观平整。
四、砖墙施工关键要点
砌体组砌原则
砖砌体应严格遵循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的原则,确保砌体各皮砖之间的竖缝相互错开,避免通缝现象。接槎处应严密、牢固,保证墙体整体受力性能。
灰缝控制标准
水平灰缝厚度与竖向灰缝宽度宜为10mm,允许偏差为±2mm(即8-12mm)。水平灰缝应横平竖直,竖向灰缝应垂直对齐,灰缝饱满度需符合规范要求。
砂浆饱满度要求
实心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采用百格网检查。竖向灰缝应采用挤浆或加浆方法,确保砂浆饱满,严禁出现瞎缝(未填砂浆的竖缝)、透明缝等质量缺陷。
每日砌筑高度
为保证砌体稳定性,砖墙每日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8m。雨天施工时,应适当降低砌筑高度,防止墙体因砂浆含水率过高而产生沉降或变形。
预留预埋要求
墙体中的洞口、管道、沟槽及预埋件等,应在砌筑时准确预留或预埋。施工前需核对设计图纸,确保位置、尺寸符合要求,避免后期凿墙开孔破坏砌体结构。
门窗口木砖设置
门窗口两侧应按设计要求埋设木砖,木砖数量根据门窗洞口高度确定,一般每侧每500-600mm设置一块,且每侧不少于2块。木砖应提前进行防腐处理,埋设位置准确,与砌体结合牢固。
五、砖砌体砂浆稠度要求
项次
砖砌体种类
砂浆稠度(cm)
1
实心砖墙、柱
7-10
2
实心砖平拱式过梁
5-7
3
空心砖墙、柱
6-8
4
空心砖筒拱
5-7
六、钢筋砖过梁施工
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钢筋砖过梁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
砂浆层铺设:过梁底部先铺设1:3水泥砂浆层,厚度为30mm,作为钢筋的保护层及找平层。
钢筋设置:钢筋埋入砂浆层中,两端伸入支座砌体的长度不应小于240mm,钢筋末端应做90°弯钩,弯钩埋入墙体竖缝内,增强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