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提高低压断路器分断能力的灭弧系统设计.pdf
文件大小:505.92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3.39千字
文档摘要

提高低压断路器分断能力的灭弧系统设计

林观锏

2018年7月13日

(厦门宏发电气有限公司,厦门361027)

摘要:为有效提高塑壳断路器的灭弧能,防止断路器在短路发生后的电弧重燃,采用创

新技术通过对灭弧系统的结构优化设计,使断路器在短路发生下利用灭弧系统自身结构,快速

有效的熄灭电弧,减少对触头的烧损,提高通断能力并延长其电寿命。

关键词:断路器触头电磁电弧灭弧分断

0引言

塑壳断路器的主要功能是切断过载电流及短路电流,达到保护系统回路安全的作用。由于

断路器工作电压比较高、开断的工作电流,特别是开断的短路电流比较大,如果不能迅速灭弧,

对断路器本身及电网系统的危害就很大。短路时,分断的电流较大一般在几千安及以上,常规

断路器在短路下动触头在电磁力作用下快速打开,切断短路电流,但电流过零后因动触头与静

触头的再次接触,导致弧隙的初始介质恢复强度较低(约150V)、而弧隙的恢复电压Ur较高,

电弧就重燃,同时因触头弹跳的产生,电弧可能发生多次重燃,对触头的烧蚀磨损大,严重缩

短产品寿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基于断路器电弧熄灭的原理,创新优化触头灭弧系统设计(如图1),提高产品灭弧及分

断能力。

灭弧系统

图1断路器灭弧系统结构

1触头设计

1.1动触头设计

在断路器中触头系统因电磁的存在,如何将触头系统和灭弧系统结合设计,对产品的分

断性能有重要影响。为了使产品有优异的的限流性能,在分断短路电流时往往利用电磁斥力来

帮助动静触头快速分开(ms级),达到迅速有效的熄灭电弧。传统的动触头结构没有自锁装

置,所以在短路下电弧可能发生多次重燃,触头的烧蚀磨损大。在创新设计中,将断路器动触

头设置有动触头斥开后自锁结构,在短路大电流产生的电动力下斥开较大开距,且该动触头被

保持在该较大开距位置,以防止动静触头二次接触,同时,增大触头开距,加快电弧熄灭。

图2动静触头接触状态图3动触头斥开自锁状态

1.静触头设计

传统静触头多采用如图4的平板式结构,该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且耗铜材少,但在分断

性能上效果不理想,对电弧的磁吹性差,难以快速熄灭电弧。新型静触头采用U型结构如

图6,电弧及动触头及各部电流产生磁场方向由标记⊙及表示,在电弧后端,三部电磁相

加,迫使电弧按箭头向外运动,进入灭弧室,弧根也迅速离开触头,使电弧快速熄灭,两种静

触头灭弧试验效果如图7。

图5传统静触头结构图6新型静触头结构

图7传统触头(左)、新型触头(右)的分断过程对比波形图

1.3触头引弧片设计

断路器的动、静触头在分断短路电流时会产生高温电弧,这种高温电弧对断路

器的危害极大,传统断路器产品由于引弧装置的结构设计不够合理,造成了断路器

的动、静触头在分断短路电流时产生的高温电弧四射,如若不能快速地将其集中,

并将其快速的引入灭弧装置里熄灭,将会烧毁触头系统,轻者严重降低断路器的分

断性能,重者烧毁断路器,所以必须在触头系统中设计引弧片结构零件。考虑电弧

必须进入灭弧室,所以设计引弧片必须靠近静触点,同时也靠近灭弧室。为了将电

弧可靠引入灭弧室,避免对动静触点产生严重的烧损,结构上根据动触头转动方向

需有倾斜角设计。引弧片设计时应考虑其是灭弧栅片的一部分,所以其与栅片间距

尽量与灭弧栅片间距一致。引弧片的高度应与静触点的高度一致,这样有利于电弧

快速传导到引弧片上。引弧片的倾斜角,一般设计成125度左右。如图8。

1—导弧板;2—静触点;3—静触头

图8引弧片的设计

灭弧室设计

对于塑壳断路器,常采用金属栅片灭弧室来灭弧,其原理利用金属栅片造成许多串联

的短弧,形成与回路电压相反方向的电弧电压,降低电流;同时金属栅片因高温大电流被

磁化,产生将电弧拉入灭弧室的吸,再利用栅片将电弧冷却,同时增大电弧电阻,来限制电

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