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4 学弈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doc
文件大小:22.5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2.45千字
文档摘要

学弈

◆课时目标

1.会读写“援、俱、弗”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学弈》。

3.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重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章--《学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

2.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3.借助注释,解释题目大意:学习下围棋。

4.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鸿(hóng)鹄(hú)诲(huì)惟(wéi)缴(zhuó)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援、俱”,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援、俱”字的笔顺分解图)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学弈》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明确:《学弈》讲述的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以致于后一个人的棋艺不如前一个人的故事。

学弈

人物

做法

结果

一人

另一人

弈秋的思考

对照《学弈》的注释,阅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四、研读课文,领悟道理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2)思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下棋作铺垫。

(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4)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鸿鹄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2.聚焦异同,对比态度。

(1)思考: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却比不上另一个人,原因是什么?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造成二人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文中批画出来。

(3)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预设:

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两句可知,二人学下棋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3.情境朗读,揭示道理。

(1)同桌合作朗读,展现棋盘前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朗读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讨论交流:结合大家的表演以及书上的插图,你觉得他们二人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状态吗?

预设: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心猿意马……

(3)讨论交流: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为什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呢?

教师点拨:因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4)领悟道理:两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成果,让我们明白了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5)指导背诵:同桌互相合作诵读,一人说句意,一人对原句。在此基础上,自主背诵。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孟子名句节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写出“之”字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