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0 石灰吟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doc
文件大小:18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1.65千字
文档摘要

石灰吟

◆课时目标

1.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全班集体背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贺通过咏马表达自己的志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看看这首古诗又表露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3.出示“吟”字,了解诗题。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经常在题目中用上一个字——“吟”。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也曾经学过题目中带有“吟”字的古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孟郊的《游子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带“吟”的诗——明代于谦《石灰吟》(板书课题)。

4.作者简介: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主要作品有:《咏煤炭》《暮春遇雨》《平阳道中》《于忠肃集》等。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石灰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再读古诗,注意节奏,读流利。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

石灰吟

千/万/出深山,烈火//若等闲。

粉骨/身/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书写指导:(“锤”字右部横画较多,注意右边“垂”的第三笔是竖。最后一横要短一些。“业”两竖左短右长,横拉长;下框方正,不要多写或少写一横。)

5.学生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

1.过渡: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我们一起来看看石灰的自述。

2.古诗解读: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若】好像。【等闲】平常。)

(1)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自读前两句诗思考:这两句诗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

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点拨:体现了石灰不畏艰难、坚强坚韧的特点。读到“千锤万凿”,仿佛看到了铁锤,听到了铁锤击打声;读到“烈火焚烧”,眼前仿佛出现了焚烧的火光烈焰、生石灰入水的腾腾热气。

(3)朗读指导:大家在读这两句时,“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可以读得稍有力度一些,“若等闲”可读得平稳、舒缓,读出其中的从容之意。

3.过渡: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

(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翻译: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点拨:“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持身清白、高尚的情操。这两句诗借石灰

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4.再读古诗,读出情感。

朗读指导:清清白白做人,纵使粉骨碎身也毫不畏惧,这正是诗人心中的坚定信念。大家在读第三句语调可昂扬一些,最后的“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以读得坚定、有力,传递出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

四、写法探究,领悟诗情

1.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这与“石灰”有什么关系呢?

石灰本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凡的事物,诗人却独具慧眼,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稍加提炼,就赋予石灰崇高的品质和顽强的精神,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烤烟都视若等闲,由此来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

3.借助图片和想象试着背诵《石灰吟》。

【板书设计】

石灰吟

石灰: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

品质:不怕牺牲,洁身自好

借石灰喻己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