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2017年)科学三年级下册
《食物的营养》教学设计
课题
6.18食物的营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是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知道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观察和对比分析,培养分类与归纳能力。
运用数据(膳食宝塔)指导生活实践,建立科学饮食观念。
探究实践:
能借助资料设计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实验。能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并作实验记录;能用较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对食物营养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态度责任:
对食物的营养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乐于展开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初步检测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难点:理解膳食宝塔的分层意义,设计营养均衡的膳食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导入新课
活动:猜谜激趣
谜语:“白胖子,穿黄衣,脱去外套露白肉,每天吃它长力气。”(打一食物:鸡蛋)
提问:“为什么鸡蛋能让我们长力气?食物里到底有什么营养?”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索《食物的营养》。
板书课题。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活动一: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
1.任务:营养侦探大发现
观察与讨论:
展示常见食物图片(米饭、苹果、鱼肉、青菜、牛奶等),小组讨论这些食物可能含有的营养成分。
教师总结:介绍六大营养成分及作用(如蛋白质长身体、脂肪提供能量、维生素增强抵抗力等)。
2.分类游戏:
分发食物卡片,学生根据营养成分分类贴到黑板对应区域(如“含淀粉类”“含脂肪类”)。
提问:“如果只吃米饭不吃蔬菜会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课件出示: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每一类营养物质对人体都有重要作用。
活动二: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活动:我是小小检测员。
1、检测淀粉(碘酒变色法)
实验原理:淀粉遇碘酒会变蓝(或蓝黑色)。
操作步骤:
将馒头片、土豆片、米饭等食物切成薄片,平铺在培养皿中。
用滴管在每份食物上滴加1-2滴碘酒,观察颜色变化。
对照实验:在清水中滴加碘酒,观察是否变色。
现象记录:
含淀粉的食物(如馒头、土豆)滴碘酒后变蓝。
不含淀粉的清水滴碘酒无颜色变化。
2、检测脂肪(油渍法)
实验原理:脂肪在白纸上按压后会留下透明油渍,且不易消失。
操作步骤:
取一粒花生剥开,用镊子夹住花生仁在白纸上用力按压。
将食用油滴在白纸上作为阳性对照,清水作为阴性对照。
静置5分钟后,观察白纸上的痕迹。
现象记录:
花生和食用油按压处出现透明油渍,且油渍不会消失。
清水按压处无油渍,或水渍干燥后消失。
3.检测蛋白质(燃烧法)
实验目标
通过燃烧现象观察,初步了解蛋白质的燃烧特性。
学会用简单方法区分含蛋白质的食物。
培养安全实验意识和观察能力。
实验材料
鸡蛋1个(取蛋清使用)
酒精灯(或蜡烛)
镊子、铁片(或金属勺)
燃烧实验操作
点燃酒精灯(需教师操作):
强调安全规则:禁止触碰火焰,保持头发和衣物远离火源。
燃烧蛋清:
用镊子夹取少量蛋清(约黄豆大小)涂抹在铁片边缘。
将铁片置于酒精灯外焰加热,观察现象。
燃烧对照物:
同样方法燃烧胡萝卜片和蘸取清水的棉球,记录现象差异。
观察与记录
实验材料 燃烧现象 气味描述
蛋清 产生黑烟,燃烧后留下黑色焦炭状物质 类似烧焦羽毛或头发的臭味
胡萝卜片 逐渐碳化,无黑烟 烧糊的植物味
清水 水分蒸发,无燃烧现象 无特殊气味
实验结论
蛋白质燃烧特性: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蛋清)燃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和黑色残留物,这是蛋白质中硫元素燃烧的结果。
对照验证:不含蛋白质的胡萝卜和清水燃烧时无此现象。
注意事项
安全第一:
酒精灯必须由教师点燃,学生保持安全距离。
佩戴护目镜和手套,避免烫伤或接触火焰。
操作规范:
蛋清需涂抹成薄层,避免过多导致燃烧时间过长。
实验后及时熄灭酒精灯,铁片冷却后再处理。
拓展思考:
提问:为什么头发燃烧也会有类似气味?(头发含角蛋白)
讨论:如果燃烧牛奶或肉类,是否会有相同现象?
活动三:怎样合理搭配膳食?
任务:营养师挑战赛
认识平衡膳食宝塔:
展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讲解各层食物类型及推荐摄入量(如底层谷类最多,顶层油盐最少)。
搭配实践:
每组抽取“一日三餐”任务卡(如早餐、午餐、晚餐),用食物卡片设计食谱。
要求:符合膳食宝塔比例,包含至少三种营养成分。
展示与评价:
小组展示食谱,其他学生用“红绿灯”评价(绿灯合理,黄灯需改进)。
案例:若某组早餐只有面包和牛奶,补充“增加水果或蔬菜”。
课堂
小结
知识树梳理:总结食物营养、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