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3.4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docx
文件大小:193.68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1.77千字
文档摘要

ADDINCNKISM.UserStyle教科版(2024年)科学三年级下册

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课题

3.4月相变化的规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认识到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认识到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思维:

1.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处理图片信息的方式。

探究实践:

1.通过图片排序,制作月相图片手册等方式概括月相变化规律。

态度责任:

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探索精神,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积极参与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取长补短。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讨论、装订成册等,使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里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展示月相图片,邀请学生诵读苏轼的名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老师提问:诗词中的“圆缺”指的是什么?(月相变化,月球反射太阳光的面积多少导致的月相变化。)

3.老师提问:大家在二年级时,老师就带领大家观察过月相,那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有时是弯的,有时是圆的;每天不一样)

4.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将更加深入,运用排序的方法来观察归纳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二、探索

探索1:月相变化的原因

1.讲解:教师讲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即月球反射太阳光的面积多少导致的月相变化。

2.展示图片:展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月相变化原因的理解。

4.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探索2:观察月相照片并排序

1.材料准备:准备月相变化的照片。

2.活动步骤: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月相变化的照片。

让学生观察照片,按顺序排列月相变化的顺序。

3.讨论并记录排列的顺序。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他们的排列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5.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月相变化的顺序: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探索3观察月球和周围亮星的位置

1.讲解:教师讲解月球在天空中的运动变化及其与周围亮星的关系。

2.展示图片:展示月球和周围亮星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月球的运动变化。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月球和周围亮星位置变化的观察结果。

4.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三、研讨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月相变化的周期是多少天?”“月相变化的顺序是什么?”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最终形成完整的结论。

3.拓展讨论: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在哪些地方看到月相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拓展

1.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月相的变化,记录不同时间的月相形状,进一步验证课堂上的发现。

2.鼓励学生探索: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月相变化的知识,拓宽视野。

3.强调科学态度:强调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

课堂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影子产生的条件以及影子变化的秘密。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遮挡物以及接收影子的平面。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改变光的照射角度会影响影子的长度和方向,而改变物体的摆放方式则会影响影子的形状。此外,我们还通过手影游戏,亲身体验了影子的变化,发现通过改变手形和光源的角度,可以创造出各种有趣的影子效果。这些活动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影子的科学原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

板书设计

下半月亮面在左边上半月亮面在右边

教学反思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