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3.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docx
文件大小:78.59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1.71千字
文档摘要

ADDINCNKISM.UserStyle教科版(2024年)科学三年级下册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设计

课题

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掌握一天中物体影子变化规律。

2.了解日晷是古代一种计时仪器。

3.了解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思维:

1.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2.小组合作配合,制定简单的观察记录计划。

探究实践:

1.结合记录纸观察,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情况。

态度责任:

1.体会古代先辈利用生活现象和自然规律,设计出来日晷,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

2.感受自然规律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难点:进行长时间规范地观察记录,研讨分析物体影子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影子吗?玩过影子的游戏吗?(同学回答,玩过。)

2.老师提问:那么同学们知道,一天中,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二、探索

探索1:制作简单日晷

步骤1:在平板上,贴上同心圆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步骤2:根据太阳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上。

步骤3:在纸板中心,竖直的立上小短杆。

步骤4:按时观察和记录影子的位置和长度,并标注观察的时间。

步骤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规律。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按照上述步骤制作一个简单日晷,并记录影子的变化。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探索2:观察影子的变化规律

1.提问学生:“一天中,影子的长度和方向是如何变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

2.教师总结:从早上到中午再到傍晚,影子的长度由长变短再变长,方向也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探索3:对比简单日晷和真正日晷

1.展示真正日晷的图片和视频,介绍真正日晷的原理和用途。

2.提问学生:“简单日晷和真正日晷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3.教师总结:相同点是都采用了光照与地面的投影来确认时间,都具有表盘和立杆;不同点是真正日晷考虑了地球不同经纬度对光照的影响,有精确的表盘刻度,而简单日晷没有。

三、研讨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为什么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会随时间变化?”“简单日晷和真正日晷的优缺点是什么?”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最终形成完整的结论。

3.拓展讨论:提出问题:“古代人为什么要发明日晷?现代人是否还可以使用日晷?”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拓展

1.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记录不同时间的影子长度和方向,进一步验证课堂上的发现。

2.鼓励学生探索: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古代计时工具的知识,拓宽视野。

3.强调科学态度:强调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

课堂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以及日晷的制作原理。我们了解到,一天中影子的长度变化是从早上到中午再到傍晚,由长变短再变长;同时,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通过模仿古人制作简单日晷的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影子来确定方向和时间。此外,我们还对比了简单日晷与真正日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白了真正日晷在设计上更为精确,考虑到了地球不同经纬度对光照的影响,并且有精确的表盘刻度。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还让我们对古代计时工具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但影子变化的具体规律,即当太阳的位置发生改变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就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他们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