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写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脆、拦”等6个生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标题,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重点)
一、质疑导入,感受新知
1.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人们戴在手腕上用来看时间的手表,那你们听说过表中的生物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表里的生物》(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1:这个表是谁的表?
预设2:表里怎么会有生物呢?
预设3:“表里的生物”是什么?
过渡:作者冯至从小就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孩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趣事吧。(齐读课题)
2.大致了解作者信息。(出示作者简介)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现代诗人、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其代表作品有:《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山水》等。鲁迅评价他为“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3.知识链接:“表”,计量和指示时间的机械或电子的精密仪器。表里面是不可能有生物的,可在小时候的“我”看来却是有生物的。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试着从文中找出自己所提问题的答案。
3.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清脆拦住恐怖蟋蟀丑恶蝎子蜇人钵蝈蝈
着重指导:恐怖(bù)蟋蟀(shuài)蝎(xiē)子蜇(zhē)人钵(bō)
2.出示生字:脆、拦、恶、怖、蟋、蟀
着重分析指导“脆”“蟀”“蟀”书写。
脆:“脆”字右部第四笔撇向左下伸展,末笔竖弯钩圆润。
蟋蟀:“虫”靠上一点。
3.联系实物图片字义。
“蜇”:蜂、蝎子等用毒刺刺人或动物。“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意
1.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关于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借用文中的关键句,快速梳理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父亲的表里发出了声音,“我”对此产生了疑问。
第三部分(第11~19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并告诉“我”摆动的是蝎子的尾巴。
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写“我”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小蝎子。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想一想: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1)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
预设:这些词有“小时候、一天、许多天、此后、后来”。
(2)启发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
预设:好奇——痛苦——高兴——愉快。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文中的“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有好奇心、爱思考……)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大家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2.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盖:①器物上起遮蔽作用的东西。②伞。③由上向下遮、蒙。④建造。⑤动物的甲壳。⑥文言词。⑦姓。
①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
②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
3.表内的世界是怎样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能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难点)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总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去感受人物形象吧。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讨论交流: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父亲。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语言描写及“我”的心理描写。)
2.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交流学习收获。学生的点评要与句子的表情达意联系起来,不能流于形式。
出示相关句子:
①“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②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