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史考察.pdf
文件大小:1.97 M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2.36万字
文档摘要

2023年第12期学前教育研究No.12,2023

(总第348期)XUEQIANJIAOYUYANJIUSerialNo.348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史考察

蒋雅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

[摘要]清末以来,官方、学术界及实践领域对“幼儿园课程”概念的理解,发生如下变迁:课

程目标从获得知识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课程内容从相互孤立、学科化到综合化、整体化、生活化;课

程实施从灌输注入式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方法;课程编制从高预成、高计划到园

本化、个性化,并具有生成性、灵活性。幼儿园课程概念的变迁是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

互建构的过程。官方的、学术的课程概念最终要在实践层面被认识、被理解,方能被践行。前瞻未来,

在“以儿童为本位”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引领下,幼儿园课程必将向着更“儿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学前课程;课程概念;概念史

DOI:10.13861/ki.sece.2023.12.009

如果把课程看作教育的载体和内容,那么,自从有了幼儿教育,便有了实际意义的课程。尽管中

国蒙学历史悠久,课程思想源远流长,然而幼儿教育机构化、专门化至今却不过百廿周年。1903年,

清政府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湖北武昌蒙养院,这标志着中国幼儿教育机

构的诞生,也标志着正式意义上幼儿园课程的诞生。本文以此为起点,考察“幼儿园课程”概念在不同

历史语境中的表达,通过对“幼儿园课程”流变的回溯与分析,增进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并探讨

“幼儿园课程”概念的发展轨迹。

一、“幼儿园课程”概念的变迁

在概念史的视角中,要确认和把握“幼儿园课程”概念,并非抓住“幼儿园课程”这个词语就能达

[1]

成的。这是因为,一个概念可能有多种不同表达亦即不同用词,“一个词的含义总是指向意指之物,

无论是一种思路还是一种情形……概念附着于词语,但它不只是词语”。[2]概念由于其复杂性、多义

性,不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定义,而是只能被阐释。[3]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主体的“幼儿园课程”

概念是有所不同的。清末以来,官方的政策文本、学术界的主流观念以及幼儿园实践,阐释、表达了各

自对“幼儿园课程”概念的理解。

(一)清末民初

西方学前教育的机构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伴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大量女工

因参加生产劳动而无法照看幼童,学前教育机构应运而生。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是西学东渐以及学

习日本之后的产物。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震惊于新近崛起的东方强国———日本。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跻身世界强国之列。通过考察日本的成功经验,清政府发现,日本之所以能够振兴

而与欧洲抗衡,改革教育、兴办学校至关重要。在学习日本的教育制度和实践后,清政府开办了中国

*通信作者:蒋雅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27

第一所官办幼儿教育机构———湖北武昌蒙养院,并于1904年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

程》。清政府的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幼儿园开办章程及幼儿园教育实践,几乎照搬照抄日本的幼儿教

育。此时,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幼儿园课程是保育的条目、课目或科目。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保育、教导之条目如下:(1)游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