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者:某某年级某某老师生命宝贵预防溺水
目录Part1预防溺水我知道Part2游泳前要做的准备Part3溺水事故案例Part4如何预防溺水事故
预防溺水我知道Part1第一部分
什么是溺水?溺水(drowning)也称淹溺,是指淹没或浸泡于液体中,造成呼吸障碍的过程。溺水并非时间上某一点的概念,其含义是气道入口形成一道液/气界面,可阻止人进一步呼吸,在这一过程之后,无论溺水者存活或死亡都属于溺水概念的范畴。溺水发生过程十分迅速,2分钟后便会失去意识,4-6分钟后神经系统便遭受不可逆的损伤,溺水一旦发生,结果往往是致命的。
溺水自救知识首先应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可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只要不胡乱挣扎,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身体就不会下沉得很快。除呼救外,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踢掉双鞋,然后放松肢体,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
盲目徒手救助溺水者非常危险!救助溺水者是非常危险的行动,理论非常简单但实际操作却非常复杂,要考虑水流、自己的体力、救助的距离、暗流等等因素,每年都有徒手救助而导致溺水者、救生员同时丧生的事故!溺水者的本能是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东西,有经验的救生员不会很快的接近溺水者,太着急接近很容易被溺水者抱住而无法挣开,悲剧也就再次重演!
自救与救护当发生溺水时,不熟悉水性时可采取自救法:除呼救外,取仰卧位,头部向后,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因为深吸气时,人体比重降到0.967,比水略轻,可浮出水面(呼气时人体比重为1.057,比水略重),此时千万不要慌张,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而使身体下沉更快。
游泳前要做的准备Part2第二部分
肌肉训练如果想要提高游泳的效果,可以在游泳前进行一些肌肉训练。例如,可以在陆地上做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练习,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这样可以让我们在游泳时更加轻松自如,游得更快更远。
游泳前慢跑游前,我们可以绕池慢跑两圈,此时身体会感到有些发热,这段时间说明肌肉粘滞减弱。这时,我们要做些肌肉拉伸,进一步增强肌肉弹性。
膝关节锻炼在游泳的时候,我们的膝盖像传动器。腿部的力量需要通过膝盖传递到小腿上,这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们要注意膝关节的损伤预防。这时,我们要做一些膝盖运动。跪后仰、蹲后转膝等动作可以预防膝关节半月板及韧带损伤。
手肘,肩关节,踝部旋转在肌肉和膝关节准备好之后,我们要热身手肘、肩膀和脚踝。由于这些部位对游泳很重要,如果我们不热身,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
溺水事故案例Part3第三部分
溺水事故案例一男童玩水溺亡:2024年3月30日,贵州省威宁县一男童趁大人不注意在水桶边玩水,不慎倒栽进水桶。奶奶多次经过未察觉,发现时男童已不幸溺亡。这提醒家长,家中蓄水容器也可能危及孩子安全。
溺水事故案例二男孩温泉池溺亡:2017年1月3日,陕西省咸阳市一女子带不满4岁儿子去温泉世界。孩子趁母亲不注意,独自爬入深水池,因年幼缺乏自救能力沉入水底。一小时后,游客才发现男孩尸体。公共场所中,家长对孩子的监管不可有丝毫疏忽。
溺水事故案例三小区男童景观池溺亡:2024年5月5日,云南省昆明市某小区内,一名7岁男童在景观池边玩耍时跌入水中。周围无人及时发现,送医后抢救无效身亡。小区景观池因管理和监管问题,成为吞噬孩子生命的危险区域。
溺水事故案例四亲兄弟水库溺亡:2024年6月15日,湖南岳阳毛田镇仁村道仁水库,一对10岁和6岁的亲兄弟在水库边玩耍,擅自下水后因水库水深、水温复杂,很快体力不支,不幸溺亡。水库等野外水域危险,儿童务必远离。
如何预防溺水事故Part4第四部分
组织防溺水演练活动学校、社区可组织防溺水演练活动。模拟溺水场景,让学生、居民参与其中,实践溺水时的自救与救援操作。通过演练,让大家熟悉救援流程,掌握正确救援技巧,提高在实际情况下应对溺水事故的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加强对儿童的特殊监管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要加强对儿童这一溺水高危群体的监管。在园内开展趣味防溺水活动,如防溺水主题游戏、儿歌传唱、绘画比赛等,让孩子在玩乐中了解溺水危险。教师留意孩子在校外活动,发现危险行为及时与家长沟通,家校携手保障儿童安全。
建立社区安全巡查机制社区组织志愿者成立安全巡查小组,对辖区内水域进行日常巡查。重点关注河边、池塘边、废弃矿坑积水处等危险区域,及时劝阻在危险水域游泳、玩耍的人员。检查警示标识、防护设施是否完好,有损坏及时上报维修,通过巡查织密防溺水安全网。
规范个人游泳行为习惯个人在游泳时,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选择有安全保障的正规游泳场所,不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