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0 清平乐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pdf
文件大小:115.9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1.63千字
文档摘要

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庭坚。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春天总是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诗人最爱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

的,很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

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板书课题,释题)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北宋词人、诗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

山三宗之一,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

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

能独树一帜,为“宋四家”之一。

2.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

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熟读词作,理解词意

1.自由诵读该词作,读准字音。

2.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

3.分组朗读词句,读出相应的语调和语气。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小组进行交流。

5.小组交流后,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春天回到哪里了呢?只留下一片清静,没有留下它去的行踪。若有人知道它

去往哪里了,仍叫它回来,和我同住。春天归去的踪迹有谁知道呢?要不问一声黄鹂吧。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却没有人能听懂,唯有借着风势飞过开满蔷薇的墙头。

四、鉴赏悟情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1)词人知道春去哪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无行路”)词人的心情如何?

(“寂寞”)

(2)点拨: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想要寻找她的踪迹,然而春天却消失

得无影无踪。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1)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

(2)春天已经消逝仍想把春天唤回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充满天真、浪漫的情

趣,表达出词人留恋春天、不舍春归的深切感情)

(3)指导朗读。如果你是词人,面对离去且找不到的春天,会是什么心情呢?将这

个感受读出来吧!(学生读,教师评价)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黄鹂知道春的踪迹吗?(不知道)为什么?(“百啭无人能解”,没有人能够

听懂它的鸣叫声)

(2)下阕中,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找出来。(黄鹂、蔷薇)

(3)蔷薇花开,说明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季)

点拨:作者想象飞来飞去的黄鹂可能知晓春天的踪迹,可谁能听懂它悦耳多变的歌

声呢?留给词人自己的,依旧只是满腹的惆怅。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然来临。词人终

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作者用黄鹂和蔷薇这两个意象进一步烘托出惜

春的惆怅。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诗分析。

点拨: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

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表达了词

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板书设计]

10清平乐

觅春/唤春/问春/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