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9 那个星期天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pdf
文件大小:182.7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5.39千字
文档摘要

9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会写“明媚、时光”等19个词语。

2.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

写,体会作者将情感融入细致描写中的表达方法。

3.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

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会写“明媚、时光”等19个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

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

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等待”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预设1: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预设2: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

文章。

4.作者简介。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

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

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

奖。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语句。

(2)讨论交流: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反馈字词句的学习。(课件出示)

(1)出示词语,指名带读、齐读。

明媚时光拨弄草丛画报翻箱倒柜念叨停顿晃动耽搁泡沫沉郁漫长休

惊惶亲吻依偎挽回荒凉

(2)结合句子,指导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①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

下去沉

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②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

得见母

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急遽:急速。这里指光线变化快。

惆怅:指伤感,失意。

(3)指导书写“耽、揉、吻、偎”,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耽、揉、吻、

偎”字的笔顺分解图)

3.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说说你的发现。

交流:时间顺序,早晨-上午-下午-黄昏(从早到晚)。

(3)教师追问: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我”的心情)

4.体会第1自然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对比下面两个句子,看看

哪种写

法好。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

去。

第(2)句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

的期盼。

四、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一天里“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圈画表达心

的关键语句,并在相应段落旁做批注。

时间相应的语句“我”的心

早晨

上午

下午

黄昏

2.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