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班端午节教案《粽情端午,传承文化》,含反思.docx
文件大小:14.24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1.3千字
文档摘要

大班《粽情端午,传承文化》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能讲述屈原的故事。

2.能力目标:通过手工制作“龙舟”和“粽子”,提升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核心习俗,能完整讲述屈原的故事。

难点:小组合作完成“赛龙舟”手工制作,并协调动作模拟划龙舟。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提前通过家庭或视频了解端午节的初步知识。

2.物质准备:

教具:屈原故事绘本、端午节习俗图片(粽子、艾草、龙舟等)、南北粽子对比图。

材料:彩色卡纸、剪刀、胶水、安全剪刀、大纸箱(裁剪成龙舟轮廓)、彩绳、粽叶(实物或仿真叶)、糯米模型(或米粒贴纸)。

多媒体:赛龙舟视频、端午节儿歌音频。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走进端午起源(8分钟)

教师手持绘本讲述《屈原的故事》,重点提问:

“屈原为什么投江?人们用什么方法纪念他?”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人们往江中投粽子;后来演变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

2.习俗探索:解密端午文化(10分钟)

感官体验:

出示艾草实物,让幼儿观察叶片形状、闻气味,讲解“驱蚊虫、保健康”的寓意。

对比认知:

展示南北粽子图片(甜粽:豆沙、红枣;咸粽:肉粽、蛋黄粽),讨论“你喜欢哪种粽子?为什么?”

视频欣赏:

播放赛龙舟视频,观察龙舟的装饰(龙头、龙尾)和划手的动作,模仿“嘿呦嘿呦”的号子声。

3.动手创作:我的端午手工(15分钟)

分组任务:

A组:制作龙舟

用大纸箱装饰“龙舟”(粘贴彩纸、画龙头),幼儿分工制作“船桨”(卡纸卷成筒状)。

B组:包“粽子”

用粽叶(仿真叶)和糯米模型尝试包粽子(教师示范折叠方法,用彩绳固定)。

合作体验:

两组幼儿组合,举着“龙舟”和“船桨”,伴随儿歌模拟划龙舟动作,喊口号“一二加油!”

4.总结分享:端午知识大比拼(7分钟)

教师提问回顾:“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有哪些习俗?”

幼儿分享:“我最喜欢______(赛龙舟/包粽子),因为______。”

教师发放“端午小勋章”,表扬积极参与的幼儿。

活动延伸:

1.家庭任务:

请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包真实粽子(需成人协助),拍摄照片分享到班级群。

2.区域拓展:

在美工区投放彩纸、黏土,继续制作端午主题手工作品;在语言区投放屈原故事绘本,鼓励幼儿复述故事。

3.文化延伸:

播放端午节古诗朗诵(如唐文秀《端午》),简单解读诗句含义。

活动反思:

1.成功之处:

故事讲述与视频结合,帮助幼儿直观理解抽象的历史人物,讨论环节中多数幼儿能准确复述屈原投江的原因。

分组手工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合作能力,“赛龙舟”模拟环节气氛热烈,幼儿能协调动作喊口号。

2.不足改进:

时间把控:手工制作环节耗时较长,导致“古诗欣赏”未能完整开展,下次可提前分发给幼儿半成品材料(如剪好的龙头)。

个体差异:部分幼儿在包粽子时因手部力量不足,无法用彩绳扎紧粽叶,可提供魔术贴或橡皮筋替代绳子,降低操作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