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5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pdf
文件大小:147.87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5.35千字
文档摘要

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

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

的故事。(重点)

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大意。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猜一猜分别对应哪一个成语?

预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2)揭示课题。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说起寓言故事,

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

则寓言——《自相矛盾》。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2.理解课题中的“矛”和“盾”。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矛”和“盾”:矛和盾是古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

矛多用来进攻,盾则用来防御。

二、朗读课文,把握停顿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要求:结合已有的文言文学习经验,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了解课文大意,试着在

句中停顿处做记号。

2.认识作者、作品。

(1)提示学生关注课文注释①。

(2)课件出示补充资料:①韩非子又称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

代表人物。他善于运用浅显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警策世人。②《韩非子》是收

录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及其弟子的作品集。其中记载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

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

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正音辨形,带领书写。

(1)引导学生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和写字需要注意的问题。

识字方面,提示学生:“吾”的读音易和“语”或“悟”混淆,“弗”的读音易和

“佛”或“费”混淆。多音字“夫”,“夫”字指“成年男子”“丈夫”时读第一声,

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句末表示语气时读第二声。文中用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因

此应读“fú”。

写字方面,提示学生:书写时不要漏了“矛”的第二笔点;“盾”字里面是个

“目”;“誉”字上半部分的最后一笔要变为捺。此外,“矛”和“吾”的笔画数较少,

要注意笔画组合的协调性,“誉”的笔画数较多,要注意把握笔画的长短变化和间距。

(2)选取三个易错字,讲解笔画顺序,带领学生书写。

①“矛”:共有5画,笔画顺序为:横撇/横钩、点、横撇/横钩、竖钩、撇。

②“盾”:共有9画,笔画顺序为:撇、撇、横、竖、竖、横折、横、横、横。

③“誉”:共有13画,笔画顺序为:点、点、撇、横、撇、捺、点、横、横、

横、竖、横折、横。

4.朗读课文,把握停顿。

(1)课件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②其人弗能应也。

③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相机指导:第一句“鬻”读“yù”,结合注释理解“鬻”是指“卖”;第三句“夫”

用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因此应读“fú”。

(2)课件出示停顿示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教师范读。提示:学生边听边在课本上划分节奏。

(4)指导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提示: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三、结合语境,理解词意

1.引导学生回顾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预设: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猜意思……

2.初步理解文意。

(1)指导学生结合这些方法,再读文章,自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