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
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
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
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
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
《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
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2.律诗
(1)发展: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
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五律,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2)分类: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
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
长律。
(3)结构: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
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
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仗句。
(4)格律: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
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
起”与“平起”两式。
【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③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④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⑤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⑥万里:指远离故乡。
⑦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⑧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⑩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2.阅读诗歌的前两联,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象特点意象特点
风急天高
猿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语言特点:凝练准确,精于炼字。
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秋肃
临天下的秋景图,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3.有这么一种说法,说颈联十四个字写出了八重悲,你如何解读?
明确①“万里”: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
②“悲秋”:秋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③“作客”:客居他乡。
④“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悲上加悲。
⑤“百年”:一辈子,晚年。
⑥“多病”:百病缠身,病痛对身体的折磨。
⑦“登台”:之前说过是九月九的习俗。
⑧“独”:祈求长寿的竟是孤单一人。
4.试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①孤独之感②思乡之情③壮志未酬④悲秋之情⑤老病之哀⑥
家国之忧
5.分析概括艺术手法
明确①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②锤词炼字精练传神;
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④写景方法灵活多样,如动静结合,对比,移步换景等。
④语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6.明晰主旨:全诗抒发了诗人飘荡无依,老病孤愁的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全诗包
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