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进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考查学问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自然环境
1、2、14
8、16
17
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5、7
6
农业生产和布局
3
4、10、11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进展
9、12、13
15
17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
2.关于图示地区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较为干旱,属于半潮湿半干旱地区
B.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雨热同期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年温差变化趋势是从乙到甲逐步递减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乙地位于松嫩平原地区,丙地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草地、耕地和林地,图示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答案:1.D2.C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布局。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东北耕作区粮食作物分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耕作区粮食作物中,小麦分布最普遍
B.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渐渐削减
C.玉米由南向北种植比例渐渐增多
D.水稻多分布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4.关于林区和特产区以及畜牧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小兴安岭是我国其次大林区,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红松等
B.小兴安岭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贵重药材产区
C.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D.西部畜牧区的三河马和三河牛是出名全国的优良品种
解析:第3题,粮食作物中,玉米分布最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渐渐削减;
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渐渐增多。第4题,大、小兴安岭是我国第一
大林区;长白山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贵重药材产区;辽东低山丘陵和
半岛丘陵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答案:3.D4.D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剖面示意图。据图回答5~7题。
5.依据图中反映的信息,甲地广泛分布的肥沃土壤最有可能是()
A.黄土、棕壤B.红壤、紫色土
C.黑土、黑钙土D.砖红壤、栗钙土
6.方案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进行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其中合理的是()
A.甲处开荒种植玉米B.乙处垦殖种植水稻
C.丙处进展棉花生产D.丁处广泛建设茶园
7.乙地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解析:第5题,从甲、乙两地气温变化曲线及降水柱状图分析,甲、乙两地
地处东北地区,甲地地势低属于平原地区,分布有黑土、黑钙土。第6题,
乙、丙两地地处西部高原区,降水较少,草场宽敞,适宜进展畜牧业;丁地
位于山地地区(大兴安岭),利于进展林业;甲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
进展耕作业,开荒种植玉米。第7题,乙地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对
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答案:5.C6.A7.B
2022年10月16日,据黑龙江农垦总局的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垦区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363.6亿斤,比上年增长10%;粮食生产连续第七年创下播种面积、综合单产、总产量超历史的佳绩;粮食商品量可实现339亿斤,商品率达到93%。结合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结构图(单位:万公顷),回答8~9题。
8.制约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不足B.土壤贫瘠
C.气候较为干旱D.光照条件差
9.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的突出特点是()
A.大规模机械化生产B.粮食单产高
C.播种面积广D.生产技术水平高
解析:黑龙江所处的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是制约其农业进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由于地形平坦,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是其粮食生产的
突出特征。
答案: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