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变法图强者往往遭到了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极力反对。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曾给王安石写信,极力言说变法的弊端,王安石也给司马光回了信——《答司马谏议书》,在信中,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王安石冬天
学习目标:1.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相关常识,了解写作背景。2.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课文,分类归纳文言基础知识。3.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王安石在书信中表达的观点态度,学习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决心,体会其担当精神。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错误“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此处是书信的意思。“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解题《答司马谏议书》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2、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3、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4、作奏章、奏议讲,如秦李斯《谏逐客书》。知识拓展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等。知人论世
“王荆公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叶梦得《石林燕话》邋遢的皮囊有趣的灵魂按理说,像他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位极人臣的宰相怎么也得仪表堂堂,干净利索吧可令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历史上的王安石却是个常年不爱洗澡,身上长着虱子,邋遢至极的人。当然,这些瑕疵较之于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可谓是微不足道,不过,了解他不完美的一面,可以让我们更真实更全面的认识这位历史巨人,他除了显赫的地位和声明之外,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着普通人身上的各种不足。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主持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正直诚信),不敢不勉,若乃便辟(逢迎谄媚)、善柔(阿谀奉承)、便佞(用花言巧语逢迎人),则固不敢为也。——益友司马光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比喻人的胸怀坦白开朗),贤者情怀。
“政见不同的谦谦君子”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实行新法,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给王安石写了长达几千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两方面指出变法的失误之处。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王安石出于礼貌“故略上报”,未对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