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三言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重言:即借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姓惠名施,战国时期宋国人,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做过梁惠王(魏王)的相,惠子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组织人和支持者。
惠子与庄子本是朋友,本篇以及许多篇章中所写惠子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子的思想。;;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hù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chéng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huò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之。”;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固:本来,确实
拙zhuō:笨,这里作动词,不善于
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为:动词,配制
龟jūn:同“皲”,皮肤冻裂
以……为:把……作为
???:职业
洴澼絖(píngpìkuàng):漂洗丝絮。洴澼,在水中漂洗;絖,同“纩”,丝棉絮
方:药方
一朝:一旦
鬻yù:卖,出售;出售制药的秘方
请:请允许我与yǔ:给;客得之,以(之)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方)一也,或以(之)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五石之瓠;故事;;惠子讲故事:
说明大葫芦大而“无用”,讥讽庄子学说。
庄子讲故事:
①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②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只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看不到无用背后的“大用”。;3.《五石之瓠》有什么寓意?;;重读《五石之瓠》,探究它与《逍遥游》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从庄子关于“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两段文字看,庄子所说的大用,究竟是怎样的大用?从中能看到怎样的形象与追求呢?
大瓠的用处,庄子对惠子这样描述——“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大树的用处,庄子对惠子这样描述——“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庄子“无用之大用”——天地与心灵融合,精神逍遥自由
;“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展现:
突破现实束缚、无所依傍的逍遥游形象;
超尘脱俗、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的心灵世界;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无用”“大用”之辩,强调注重内在生命价值,抛开一切外物条件,不为世用才能“逍遥”,“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庄子不仅批评世俗的狭隘功利性,也自然点出《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的生命题旨。;庄子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逍遥游》中还写到类似的情况。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材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当蜩与学鸠看到体形硕大、气势壮美的大鹏,乘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才向南飞翔。它们就嘲笑大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许飞不到树的高度,就落到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去呢?”庄子就说,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干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你们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蜩与学鸠为什么嘲笑大鹏?故事有什么用意?
蜩与学鸠:因为自身飞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