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背后的“秩序”
——《元素周期律》
环节一创设情景激发认知
问题:什么是周期?元素周期表中是否也存在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
环节二数图分析探寻规律
活动1寻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
任务1根据课本表5-4的相关数据,绘制1~18号元素的:
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折线图
问题1】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折线图”能够发现什么规律?
分析: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变化规律
周期性变化
活动2寻找元素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任务2根据课本表5-4的相关数据,绘制1~18号元素的
元素主要化合价—原子序数直方图
原子半径—原子序数折线图
【问题2】根据“元素主要化合价—原子序数直方图”能够发现什么规律?
“点”观察: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O、F除外,无最高正价)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O、F、H除外)
“线”观察:同一周期元素的最高正价,最低负价逐渐增大
“面”观察: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程现周期性变化
【问题3】根据“原子半径—原子序数折线图”能够发现什么规律?
“点”观察:原子的半径大小与电子层数、核电荷数等有关
“线”观察:同一周期元素的半径逐渐变小
“面”观察: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性变化
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结构
性质
决定
环节三实验探究论证规律
活动3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问题1】你能预测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吗?依据是什么?
任务3回顾碱金属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标准,设计实验方案来
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预测1Na、Mg、Al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金属性逐渐增强。
预测2Na、Mg、Al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
预测3Na、Mg、Al单质活泼性依次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预测4NaOH、Mg(OH)2、Al(OH)3碱性依次减弱,金属性依次减弱
Na
Mg
与水
反应
与冷水反应非常剧烈,
浮、游、熔、响,红
冷水:
缓慢产生气泡,
呈浅红色
【结果1】剧烈程度:Na>Mg
Mg
Al
与酸
反应
反应剧烈,
放出气泡
速度较快
常温下,
无明显反应,
【结果2】剧烈程度:Mg>Al
【问题2】你能依据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的研究方法继续研究第三周期非金属递变规律吗?
任务4利用科学事实来比较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强弱
有序梳理材料
思考: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有没有明确的界限?
微观探析
总结归纳
元素周期律
含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本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环节四学已致用应用规律
活动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任务5比较P、As、Cl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
AsPCl
任务6预测x元素的信息
6
+6
-2
6
+6
-2
114-121
117
稳定性H2Se_HBrH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