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届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
文件大小:3.99 MB
总页数:21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2.09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届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

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意象是经过思绪创作而具备抽象情感的事物形象。它比情节更小,是诗歌、书画等文艺文本建构的基

本单位。意象中的“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有一个想法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

这就是意象。意象就是意和象的矛盾统一体。象是看得见的,意是看不见的,意在象中,意为象主。象是

客体,意是主体,目的并不是要表现客体,而是要表现主体的情志。情感特征不能直接表达,就以渗入客

体的方式表达。“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系列的意象,都是带着后面点出的“断肠人”

的情绪色彩的。中国文论讲究情景交融,在中国古典诗话中也有许多智慧的表述,后来被王国维总结为“一

切景语皆情语”。

诗的意象不是特指的,而是概括的,是没有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定性的,而一般散文叙事的细节则是

具体的特指的。李白写春天来了,“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春天非常美,美在哪里呢?雪花在梅花里

融化了,至于雪花在大地上,在屋脊上融化,就当它不存在了。春天刚到,冬天还没有完全过去,可是花

已经开了。这里的意象充满情感的选择和排除的魄力,与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不同,因为其中不但有极其精

炼的“象”,而且有极其独特的“意”。这个意象,客体是概括的,主体的情致是特殊的,是二者的统一。

春天从柳条上归来了,时间、地点是不需要点明的,点明了,例如,是辰时三刻,在未央宫,在某宫墙深

第1页/共21页

处,就不是诗了,而是散文了。这个意象的概括性,实际上是一种想象性,是诗人的情感和客观对象之间

的一种假定性的契合。这里,诗人对早春之美的惊叹之情,正好与梅花和柳条的特点猝然遇合了。从客观

对象来说,这是一种发现,更主要的是排除,省略了梅花和柳枝以外的无限多样的细节;从主观情感来说,

这是一种体验、顿悟;从意象符号的创造来说,这是一种更新。

(摘编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

材料二:

艺术,它的原生性或原创性是第一位的!这种原生性就带有某种神秘性或曰“邪气”,去掉它,就没

有了艺术魅力。艺术的美,特别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往往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根据某些固有条条块

块的拼凑就能获得的。比如歌唱,嗓子的“沙”或轻度的“哑”都是大忌。但是“沙”在京剧表演艺术家

周信芳那里是个异宝,而淡淡的“哑”在越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身上也是一块奇玉,它们分别成了京剧麒

派和越剧戚派的魂!难怪在我们的语言文化里常常称那些表现出超常才能的作家或艺术家为“鬼才”,形

容身姿出众的女人为“魔鬼身材”,人们还用“邪乎”二字来惊叹那些一时无法解释的奇美现象。

西方艺术世界里也不缺这类说不清的“邪乎”现象。19世纪古典主义画派安格尔笔下的《大宫女》,它

以超长的腰身引人注目,这种局部性的异常夸张不仅为讲究端庄、匀称、典雅的古典主义的审美法则所不

许,也为一般讲比例、尺寸的绘画所禁忌。当时一位评论家就批评说:“脊椎骨长了至少三节!”安格尔的

一位弟子则回答说:“也许是吧,但正是这长出的部分使该画显出特有的诱惑力。”这个回答虽然找不出理

论依据,但此画被公认为安格尔的代表作之一,这样的说法至少让两个世纪以来的观赏者都默认了!

这类现象涉及一个经常折磨着人们头脑的问题,即美的神秘性问题。梁启超阅读李商隐的某些诗时就

为这个问题困惑过:“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

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觉得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

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关于创作的神秘性话题西方人显然关注得多些。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论艺术》里将艺术的真谛概括

为一句话:“艺术乃是万物的一种朦胧的愿望。”而德国文学天才卡夫卡则说:“写作是一只伸向黑暗的

手”,是“跟魔鬼的拥抱”!法国现代作家纪德也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一个“魔鬼”,“没有魔鬼的

合作,就没有艺术品。”

这类言论不免令人费解,但我们可以在柏拉图那里找到理论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