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1年高一历史练习2: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doc
文件大小:457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3.28千字
文档摘要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白()

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

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C.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

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力气,“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反映了统治者对农耕生产的重视,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2.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全部制形成的根本缘由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废井田,开阡陌”

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解析:选D。A项是从礼乐制度的变化说明奴隶社会的瓦解;B项指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C项则从赋税制度的变化进行说明。A、B、C三项毁灭的缘由均是由于D项。“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主要是指用于宗庙祭祀的牛,现在变成了耕作的动力,明显是指牛耕的使用。由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运用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化。因此答案选D项。

3.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水道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浇灌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解析:选B。材料信息揭示了铁制工具与兴修水利工程的关系。铁器的大力推广是在战国和秦汉时期。

4.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

①郑国渠②都江堰③白渠④灵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同学再认再现历史学问的力气。郑国渠、白渠均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均处黄河流域。都江堰位于岷江流域,灵渠位于岭南地区。故选B。

5.“神农能殖嘉谷”的传奇,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

A.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

B.利用原始农具耒耜进行耕种

C.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D.选择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同学对古代传奇的理解力气。解题的关键是明白“神农能殖嘉谷”的含义,应当是成功地进行了农作物种植的实践。

6.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一图二

A.铁犁牛耕的毁灭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头 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图一是汉代的二牛抬杠的耕作图,使用的是直犁;图二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毁灭的曲辕犁。曲辕犁相对于直犁具有深耕、易碎土等优点。故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耕犁技术的成熟,B项符合题意。铁犁牛耕毁灭在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与题意无关。

7.古代封建统治者过度征发徭役而导致的直接后果有()

①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②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③简洁引发社会动乱④社会经济文化凋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同学的分析力气。社会经济文化凋残是社会动乱引起的,不是直接后果,应排解。

8.“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是下列哪个工程的巨大功效()

A.都江堰 B.白渠

C.郑国渠 D.漕渠

解析:选A。本题是一道材料类选择题,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材料供应的信息,如题中的“水旱从人”“谓之天府”等,除都江堰外,其余均不符合题意。

9.(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状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进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快速进展

D.长江流域经济进展相对稳定

解析:选D。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状况”,依据图示可知,各地经济进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货币不相同,这实际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进展程度的不同。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南方开头开发和进展;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河西走廊地区由于丝绸之路商业较为发达,岭南地区经济处于刚开发时期;C项使用绢、帛作为货币可以说是黄河流域丝织业发达的表现,但绢、帛作为货币材料有其本身的弱点;D项精确?????地反映了农业经济进展状况和铜币使用状况。

10.“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解析:选B。本题要留意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从题干中的“耕”与“织”来看,这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男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