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课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二框《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主备人
备课人
教材
分析
本框主要阐述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一方面,学生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凝结为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另一方面,学生要明确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自觉将其付诸实践。
学情
分析
当前,学生在学习与传承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核心思想等过程中呈现以下特点:
1.已知点: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简单了解,能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基础概念,但理解较为表面,缺乏对理念历史脉络与现实意义的深度思考,部分学生存在“知而不信”或“信而不行”的现象。
2.可能点: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能够深化对核心思想理念的理解,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能力。
3.发展点:学生能够将核心思想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提高参与文化传承的实践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感受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的过程,坚持党的领导,认可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道德修养:通过引导学生向黄文秀的优秀品格学习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符合道义的事。
责任意识:通过理解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树立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的责任意识。
教学
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重点
明确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难点
尚和合、求大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二次
备课
导入
新课
新授
跟随中国脱贫攻坚网上展馆回顾我国脱贫的历程
总议题脱贫攻坚--核心思想理念的生动诠释
议题一:寻根溯源--核心思想理念的形成
展示脱贫攻坚的视频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故,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中探寻我国为什么致力于脱贫攻坚。
学生理解核心思想理念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议题二:薪火相传--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
仁爱、民本篇
展示图片到贫困地区考察时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材料从梁家河的村党支部书记成长为人民领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工作中坚持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思考问题:材料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怀?
讲仁爱,要求我们“亲亲”“仁民”“爱物”,即爱自己的亲人,爱全社会的人,爱天地万物。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关爱亲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实现由爱亲,爱他人,爱人类到爱万物的拓展。
重民本,要求我们遵循“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充分认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爱民保民利民,赢得人民的支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应当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思考问题:材料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怀?
诚信篇
视频:掺假的脱贫摘帽
材料一在脱贫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诚信的现象
材料二实行严格、公正、透明的退出机制,确保退出结果真实性、准确性,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思考问题:党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并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体现了党坚持什么核心思想理念?应如何践行?
守诚信,要求我们做到真实无欺,言行一致。我们应当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
正义篇
材料中央纪委公开八起扶贫领域贪污腐败及作风问题典型案例
视频黄文秀放弃城市生活,投身脱贫攻坚,扎根基层,全心为民。
问题:黄文秀的事迹体现了什么样的核心思想理念,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崇正义,要求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做符合道义的事。
和合篇
材料“精准脱贫”理念的提出,展示不同地区脱贫的不同方式
思考:精准脱贫践行了什么样的思想理念?
尚和合,要求我们追求和谐,强调多样性统一。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同篇
材料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对于整个世界具有的重大意义
求大同,要求我们胸怀天下,牢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古训,将天下视作天下人的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我们应当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
议题三:焕新共生--核心思想理念的实践
展示少年中国说片段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展示核心思想理念的活动(要求体现活动名称、活动目标及活动展示的核心思想理念等内容)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阅读典故
学生根据材料思考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感悟材料的核心内容
学生阅读材料、观看黄文秀的视频
学生观看案例
学生理解脱贫攻坚对于世界的重要意义
学生朗读
学生设计活动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