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摘(文苑)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可
编辑)
1
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他的母语程度有很大关
系。中文(我这里指的是汉文)有两大特点:口语与书写文字是两套,对用拼
音文字的外国人说来,这是汉语最难学之处,等于要学两遍。所以普及比较难.
好处是虽然方言非常复杂,文字却是统一的。另一特点是成语、典故特别丰
富,并已融入日常话语中,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正是汉文的魅力所在,
也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对成语、典故的运用也成为写文章的一大艺术。
比起上一代的人,就是比我的老师或者父母辈,我的旧学底子差多了。
但是在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说再跟下一代比起来的话,我们又好像学得稍
微多一些,这个情况很不一样.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些人在随便聊天的时候说到了一些人物的丑闻,
里头乱七八糟的事情。我就脱口而出说真是“墙有茨。有一位专门研究古诗
词的大学教授非常惊讶,说你一个学外文的人怎么还知道“墙有茨?“墙有
茨”出自《诗经》,开头就是:“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以后“墙有茨就隐喻那些乱七八糟的丑事。过去老
一代的人说话不喜欢太露,一般爱用隐喻。
我的中文熏陶来自三个方面:家庭、学校和自己乱看书。我只是一个个
案,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普遍性,但是也有特殊性。
家庭
我最早知道的诗就是“春眠不觉晓”,那是我3岁的时候,早晨起来正
好外头下雨了,我母亲一边给我穿衣服,一边吟这首诗,用她的方言湖州调吟.
2
每一个地方的方言不一样,吟的调子也不一样.我母亲是湖州人,所以她就是
用湖州话吟。我到现在想起“春眠不觉晓”,自然心里就出现湖州调。还有
其他的,比如说《滕王阁序》后头的两首七绝,在我印象中也是湖州调,像
唱歌一样,现在还会唱。
我中学有一位国文老师是河北人,他在课堂上教那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
行行,与君生别离,就是用河北调来吟的。所以我现在想起这个诗的时候,就
出现那个调,与湖州调完全不同.吟诗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记得住,就跟唱
歌一样,而且对音韵、平仄什么的自然而然就熏出来了。
大约5岁上一年级的时候,我母亲就让我念《论语》,只是挑一点,不是
念很多,也不逼我,就让你知道一点。
有一段经历虽然比较短,对我影响却很大。在我初中的国文课本中有一
篇文章是“郭子仪单骑退回纥”,选自《资治通鉴》。老师讲得特别生动,
使我对郭子仪这个人发生很大的兴趣,于是对《资治通鉴》也产生了很大的
兴趣,很想知道《资治通鉴》是怎么样的一套书,特别是小学课本就有“司
马光打破缸”的故事.原来作者就是这个司马光!更加好奇想看这书了。碰巧,
我父亲有一位朋友家里头藏了很多线装书。我现在已经忘记具体情节,他怎
么知道我想读《资治通鉴》,总之他对我非常嘉许,居然就送了我一套《资治
通鉴》,我还记得是好几排木匣子摞起来,大概是很好的版本,当然现在早
已没有了。
我那年暑假(大概是初三)没事,就开始出于好奇,真的从头一本一本地
看《资治通鉴》。其实也不见得都懂,挑着看.书里每隔几段,就有“臣光曰”,
就是司马光的评语,表达他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因为《资治通鉴》是写给皇
3
帝看的,所以他得称臣,这可能也是古史的一个传统。《史记》里头不是也常
有“太史公曰吗?我忽然兴起,一段一段把那个“臣光曰”抄在一个本子上,
同时也作为练毛笔字.但是为了要说明他这一段评语说的是什么事,我就得把
前头的那段历史事实用自己的话做一个简要说明。
这样抄了一段时间以后,被我们家的一位常客发现了。他姓郝,是我舅
舅的同学,我母亲对他非常尊重,称他为“郝大哥”。让我叫他“郝寄爷,
是干爹的意思,不过不是正式的。他非常有学问,什么都会,从前有一种全科
的中学教员,从数、理、化到国文、英文都会教,缺什么老师都能补上去。
最重要的是国文,他的旧学底子是非常之厚的。他看到了我抄“臣光曰”的笔
记本,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