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0 竹石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doc
文件大小:21.5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2.04千字
文档摘要

竹石

◆课时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图片导入,引出新知

1.出示图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首古诗《竹石》。这些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合作探究: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提示:可从竹的习性、生存环境、自然特点、外形、用途等方面思考。

(1)竹成片生长,中空外直,很谦虚;

(2)它四季常青,不惧寒冷,很坚强;

(3)它扎根很深,打牢基础,脚踏实地;

(4)可做生活用具、建筑材料、运输工具,朴实,默默奉献,实用价值高。

3.诗人简介: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竹石》《修竹新篁图》等,著有《郑板桥集》。(出示郑板桥作品欣赏)

4.知识链接:这是一首题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幅图把竹子和石头画在一起,诗人又为这幅画题了一首诗。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竹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汇报交流正确读音:“燮”读xiè,“劲”是多音字,在这里读jìng。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学生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

1.古诗解读: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原】本来,原本。【破岩】裂开的岩石,指岩石的缝隙。)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2)这两句诗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点拨:“咬、立”把竹子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意志坚定、顽强不屈的特点。想象画面:坚韧的竹子从岩石缝隙中长出来,挺立在青山之上。

(3)朗读指导:“咬定”“不放松”可以适当读出力度,表现出竹子的品性。

2.古诗解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挺拔。【任】任凭。【尔】你。)

(1)译文: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2)“任”“尔”这些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任”字写出了竹子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3)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竹子面对东西南北风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仍然坚韧挺拔。

(4)朗读指导:“千磨万击”可以读得慢一些、重一些,“还坚劲”语调稍微上扬,表现出环境的恶劣和竹子的坚韧。最后一句可以读得舒缓、从容一下,把顽强自信的态度表现出来。

四、写法探究,领悟诗情

1.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

2.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竹子吗?

点拨: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那种正直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3.合作探究:《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这两首古诗所写的事物不同,《石灰吟》写的是石灰石,《竹石》写的是竹子。

相同点:这两首古诗都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即两种事物所处的环境都很恶劣,但两种事物身上都有着高尚的品质。

4.小组讨论:说说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诗题

借物

言志

《马诗》

以马自喻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石灰吟》

以石灰作比

抒发了作者坚贞不屈、持身清白、坚守高洁的高尚情操。

《竹石》

以竹子自喻

写出了作者意志顽强、坚韧不拔、立场坚定、铁骨铮铮的高尚品质。

共同特点: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三位诗人分别借咏马、石灰、竹,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5.拓展延伸。

梅花青松

[宋]王安石[元]王冕

墙角数枝梅,大雪压青松,

凌寒独自开。青松挺且直。

遥知不是雪,要知松高洁,

为有暗香来。待到雪化时。

6.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竹石

石灰:咬定千磨万击

品质:立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