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课题
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主备人
备课人
教材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是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认知基础上展开的,承接了上一框对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与特点的阐述,是对中华传统美德学习的进一步深化,旨在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德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2.教材内容的结构和逻辑
教材包括三段正文,一个生活观察,一个探究与分享,一个相关链接,一个阅读感悟,从实践层面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展开阐述。教材先以“生活观察”呈现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兴趣;再借“探究与分享”引导思考践行方法;穿插“相关链接”拓展知识,“阅读感悟”升华情感;三段正文层层递进,从美德力量、践行方式到时代意义,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逻辑建构。
3.教材的教育价值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极具教育价值。它以美德为核心,帮学生塑造道德品质,在传承美德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正确价值观。更在实践引导里,提升民族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助力构建和谐社会,为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筑牢根基。
学情
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无论是通过校内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见闻,都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能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了解其主要的代表性成果及意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亲切感、好奇心和认同感、自豪感。
近年来,社会各界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上许多“国风”“国潮”文化作品对青少年产生不小影响。但是,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比较感性;不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有的学生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历史宏大话题,与当代社会生活、个人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还有的学生受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误解。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核心
素养
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明确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生活中,自觉认同并弘扬传统美德,将对传统美德的践行与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紧密相连,积极拥护国家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相关政策。
2.道德修养:通过学习和感悟中华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在日常生活中,以传统美德为指引,规范自身行为,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实现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目标。
3.健全人格:通过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塑造积极向上、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健全人格。在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践行敬业乐群的美德,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和工作,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4.责任意识:通过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播传统美德,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践行,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教学
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法、多媒体演示法相结合
重点
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是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了解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的重要意义,理解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的重要影响,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难点
懂得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生活中能够自觉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提升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中国好人》宣传片
问:寻找身边的“中国好人”,分享他们的故事,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结论: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今天,带着这股力量与美好,让我们一起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入本次课程主题——以中国好人的事迹为线索,探讨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路径。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视频导入本节内容,使学生易于进入本节内容
(二)讲课新授
总议题: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议题一:见——德性
议题二:荐——德行
议题三:践——德道
议题一:见——德性
议学情景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
议学任务一
为什么要评选“中国好人”?
议学小结
1.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生活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议题二:荐——德行
议学任务二
老师想和大家分享我所推荐的“中国好人”,请你们帮助老师写推荐理由。
人物一:于敏—潜心研究攻克困难
主要事迹:于敏带领团队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