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教学设计 议题式教学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pdf
文件大小:256.86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7.05千字
文档摘要

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课题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主备人备课人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做中华传统美德的

践行者》。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是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认知基础上展开的,承接了上一框对中华传

统美德内涵与特点的阐述,是对中华传统美德学习的进一步深化,旨在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德

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2.教材内容的结构和逻辑

教材教材包括三段正文,一个生活观察,一个探究与分享,一个相关链接,一个阅读感悟,

从实践层面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展开阐述。教材先以“生活观察”呈现传统美德在生活

分析中的实例,引发兴趣;再借“探究与分享”引导思考践行方法;穿插“相关链接”拓展知识,“阅

读感悟”升华情感;三段正文层层递进,从美德力量、践行方式到时代意义,完成从认知到行

动的逻辑建构。

3.教材的教育价值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极具教育价值。它以美德为核心,帮学生塑造道德品质,

在传承美德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正确价值观。更在实践引导里,提升民族精神,培养社会

责任感,助力构建和谐社会,为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筑牢根基。

七年级的学生,无论是通过校内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见闻,都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

一定了解,能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了解其主要的代表性成果及意义,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亲切感、好奇心和认同感、自豪感。

近年来,社会各界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上许多“国风”“国潮”文化作品

学情对青少年产生不小影响。但是,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认识还比较感性;不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分析

统文化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有的学生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历史宏大话题,与当代社会

生活、个人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还有的学生受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存在误解。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明确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进行道德

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生活中,自觉认同并弘扬传统美德,将对传统美德的践行与热爱祖国、

热爱中华民族紧密相连,积极拥护国家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相关政策。

2.道德修养:通过学习和感悟中华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是非、善恶、

核心美丑的界限。在日常生活中,以传统美德为指引,规范自身行为,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提

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实现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目标。

素养

3.健全人格:通过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塑造积极向上、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健全人格。

目标在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践行敬业乐群的美德,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和工作,与人和睦相处、

团结协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4.责任意识:通过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

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播传统美德,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践行,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

新的活力。

教学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法、多媒体演示法相结合

方法

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是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了解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

重点风尚的重要意义,理解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的重要影响,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懂得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