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
三十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
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
最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著有
《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
2.永遇乐
(1)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本仄韵,南宋人始有用平韵
者。(2)曲牌名。南曲商调、北曲歇指调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
与词牌前半阕同,亦有与全阕同者。用作引子。
【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草草:轻率。
②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③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④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2.梳理典故,明确作用。
明确
人
典故关键词句典故的作用
物
孙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英雄、风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
权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流救国的热情
金戈铁马
刘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
气吞万里
裕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的远大抱负
如虎
刘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草草、赢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
义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得仓皇北
不能草率行事
隆还顾
拓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
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
跋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可堪
复中原的不满
焘的佛狸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
廉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凭谁问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
颇
顷之三遗矢(屎)矣。”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3.这首词体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表现了怎样的情怀与品格?
明确情感: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
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情怀:①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②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③老骥伏枥的坚定志向;
④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⑤深谋远虑的深邃智慧。
4.明晰主旨: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
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
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全篇借古讽今,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
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必背名句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5.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理解性默写】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