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翠竹》袁鹰
学习目标基本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层层推进的结构和寓情于竹的写法。学习和分析文章内容及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句式及其作用。体会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军民的勇敢与顽强,学习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作者介绍袁鹰(1924年10月28日-2023年9月1日),原名田锺洛,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政治家。曾发表过《白杨》《筏子》等优秀作品。他的作品以散文最为著名,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搏。
背景链接1960年,作者有幸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回去后,写了一组抒情散文《井冈山记》。《井冈翠竹》是其中的一节,原题为《青山翠竹》。在《井冈山记》里,作者写了四样富有典型意义的事物:“茨坪灯火”“红军路”“青山翠竹”“风雨狮子岩”。全文采用类似组诗的结构,分别从斗争历史、革命文物、建设成果和人民风貌等不同角度,描绘了旧貌换新颜的井冈山。
重点字词梭镖(suōbiāo)赣江(gàn)稠(chóu)功勋(gōngxūn)迢迢(tiáo)摇撼(hàn)郁郁苍苍(yùcāng)深坳(ào)鬼哭狼嗥(háo)硝盐罐(xiāo)成年累月(lěi)砍伐(kǎnfá)绞尽脑汁(jiǎo)茨坪(cí)殷切(yīnqiè)魂飞魄散(pò)
重点字词殷切:深厚而急切。摇撼:摇动(树木,建筑)郁郁苍苍:意思是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魂飞魄散:意思是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血雨腥风: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说“腥风血雨”。绞尽脑汁:意思是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办法。成年累月:意思是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整体感知自然风貌描写(1-3段):开篇刻画井冈翠竹的苍翠挺拔的,为后文象征埋下伏笔。革命历史回溯(4-9段):讲述了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的伟大贡献。精神传承(10-12段):描写了井冈翠竹在的巨大奉献,暗喻革命精神的历久弥坚。总结升华(13段):呼应开头,深化主题。强调对革命精神的坚信,及对其传承的。外形特征和神采革命精神战斗工具和生活支撑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永恒性使命感
重点突破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采用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翠竹的修直、繁多和亭亭玉立。先写井冈山林海之广,再点明主题,明确“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这句话饱含真挚的情感,突显毛竹形象的高大,表达了作者对毛竹由衷的喜爱之情,从而引出下文。
重点突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这句话贯穿全文,结合全文说一说:井冈山人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答:革命时期,井冈山的竹子被制成了生活用品、战斗武器,为红军战士的生活带去方便,帮助红军战士消灭敌人,协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走过漫漫长途;井冈山的竹子面对艰难险阻不屈不挠,生命力顽强;井冈山的竹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重点突破第12段中圈画出的两个“你”所指代的对象是相同的吗?有什么作用?答:第一个“你”指读者。第二个“你”指翠竹。“你”所指代的对象从“读者”变为“翠竹”,能更好地配合作者情感的表达。作者从与读者交流转向直接与翠竹对话、夸赞翠竹,增强了课文的感染力,同时有拟人效果。
重点突破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答: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深化主题,直抒胸臆,赞美了井冈山的竹子,点明了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
重点突破联系全文,想一想:课文仅仅是在赞颂竹子吗?答: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是在赞颂竹子,实际上还赞美了英勇顽强、坚忍不拔、前仆后继、积极为革命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英雄的井冈山人及亿万中国人民,作者寓情于物,借井冈翠竹抒发了对他们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重点突破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看似普通的竹子和井冈山的人、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的,进一步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答:作者首先将井冈翠竹高大挺拔、郁郁苍苍的形象与井冈山人民联系起来,表明井冈翠竹象征着井冈山人民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精神。接着通过回顾井冈山的历史,进一步强调了竹子的象征意义,:并通过描写井冈山人民在艰苦环境下顽强奋斗的场景,展现了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不朽。最后,将井网翠竹与现实联系起来,写井冈山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用竹子建设家园、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