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自然灾难的诱因是()
A.自然异变B.地球表层C.人员伤亡D.自然现象
2.承受自然灾难的客体是()
A.自然特殊变化B.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C.自然灾难本身D.地球的外部圈层
3.下列现象或大事中,属于自然灾难的是()
①酸雨危害生物体②喜马拉雅山无人区的雪崩③唐山大地震④印度洋地震海啸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下列受灾体的损毁属于间接经济损失的是()
A.人员伤亡B.社会失稳C.资源破坏D.文物古迹损坏
5.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财产的损失而言具有的特点是()
A.滞后性和隐蔽性B.长远性和超前性C.广泛性和间接性D.滞后性和地域性
6.产生自然灾难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缘由主要是()
①社会经济进展水平不平衡②灾难强度的差异
③自然灾难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④个人对灾难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读不同自然灾难的持续时间对比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正确表示洪涝灾难持续时间的是()
A.①B.②C.③D.④
8.图中四种自然灾难危害面积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9.假如下图表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月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②开拓了运输航线③加固了防洪大堤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若大气降水是100%,以前渗入某地区的地下水和转化为该地区的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50%和10%。随着该地区社会经济进展,现在渗入地下与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32%和43%。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地区地表径流比重增加的缘由是()
A.气候特殊,降水量显著增加B.该地区开挖数条人工河道
C.社会经济进展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D.绿地面积削减,建筑用地增加
11.该变化不行能导致的后果是()
A.地区内空气湿度削减B.地区内的蒸腾量削减
C.地区内发生洪水的频率削减D.地区内的地下水水位下降
下表表示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完成12——14题。
环境问题
地区问题
甲
乙
丙
丁
粤
☆☆
☆☆
☆☆☆☆
川
☆☆☆
☆
☆☆☆
新
☆
☆☆
☆☆☆☆
晋
☆☆☆☆
☆☆☆
☆
☆
12.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寒潮酸雨B.酸雨水土流失C.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D.土地荒漠化寒潮
13.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和四川危害程度较低的缘由分别是()
A.纬度位置森林掩盖率高B.纬度位置地形C.降水量地形D.纬度位置土壤
14.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可以实行的措施是()
A.改进种植制度B.优化燃料消费结构C.退耕还牧D.改善冬季供暖设施建设
15.针对我国自然灾难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③修建“西气东输”管道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⑤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⑥D.①②④⑥
16.关于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东部地区泥石流分布较广B.泥石流是岩体或土块在确定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的现象
C.泥石流的形成是人类活动的结果D.是山区的特殊洪流,破坏力极强
17.泥石流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