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课标要求/知识梳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选择性必修一考点大串讲
目录CONTENT01课标要求02知识梳理03核心考点04综合演练
课标要求PART0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业要求
知识梳理PART02
知识图谱
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2.运动特点?特点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方向侧视:自西向东俯视: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h。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
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1.概念(1)昼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2)夜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3)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晨昏线 晨线 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晨线上正值日出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昏线上正值日落2.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这样的周期长短适宜,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地球自转的意义——地方时(1)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人们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同一纬度上位置较东的地方比较西的地方更早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东边的地方比西边的地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2)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这样划分的时区通常被称为理论时区。各时区都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国际日界线(1)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2)内容: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分界线。(3)意义:“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地球自转的意义——地转偏向1.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不骗转2.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地转偏向力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
地球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1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1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4.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5.速度:1月初近日点,线速度较快,角速度较快。7月初远日点,线速度较慢,角速度较慢。
黄赤交角1.概念(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地球公转的意义——正午太阳高度1.概念:(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2.变化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公转的意义——正午太阳高度3.变化规律(1)纬度分布:①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②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③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2)季节变化:①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纬度带: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②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纬度带:夏至日达最小值,冬至日达最大值。③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每年太阳直射两次。
地平面北南西东冬至春秋分夏至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南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南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分3?21夏至6?22秋分9?23冬至12?22春分3?21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日出日落方位口诀:点北北升落点南南升落(除极昼、极夜区外)补充:北极极昼区正北升正北落南极极昼区正南升正南落
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相等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夜现象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昼夜长短相等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昼现象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四季更替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过度季节气候四季北温带国家把345划分为春季,依次每三月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