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综合选择了从西晋到明中期的六篇古代散文名作,体式变化多样,也略有“古代散文史”的模样。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选择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来组织本单元,所选古代散文作品都是“事”“情”“理”融为一体的佳作,在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
作为一个归结性的单元,古代散文的诸体皆备是题中应有之意。本单元的选文分属“表”“志”“序”“辞”“传”“记”六种,基本涵盖了中学生常见的古代散文(议论类散文除外)体式。除了《陈情表》《兰亭集序》带有实用文的特点,其他几篇都是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为主的作品。即使是《兰亭集序》,也并非以“序所以为作者之意”(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为主,而是以序文抒发作序者自己的感思,属于“疏通圆美,而随所序之事变化”(陈绎曾《文说·明体法》)的作品,与纯实用性的序文有所区别。;第一段明确单元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古人的名篇佳作中凝聚着他们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体验。诵读古代名篇可以触摸民族文化血脉,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李密;;文学常识;;陈情表;;;;;;;;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穿行,我们渐渐忘却了乡下父亲殷殷的嘱咐;在车水马龙的海洋里漂泊,我们渐渐模糊了乡下母亲盼归的身影;在人生前程的旅途中奔波,我们似乎淡忘了对父母的款款孝心。也许大都市的灯红酒绿迷失了我们的双眼,也许城市里阴霾的天空让我们无暇回望那一片乡土,也许渐渐膨胀的欲望让忘却女神偷走了我们的思念,也许温馨舒适的享受让故乡的父母的笑容随风消散,但不管怎样,我们要记住“百善孝为先”,别让孝离我们渐行渐远,没有不孝的成功人,孝给了我们成功最大的动力。;分析文本;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相关链接——期、功、;相关链接——五服;;第一段;;;;任务突破二文本精读
活动二:理解文章内容
1.第一段中,李密陈述要对祖母尽“孝”的原因有哪些?有何表达效果?
原因: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幼时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李密体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内外无亲,祖孙相依为命。④“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祖母卧病在床,需要李密照料。;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呻吟……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段;;3.第2段写屡次征召有什么特点?;;;;
;兼职
领\判(高位兼低职)、摄(低位兼高职)、权\假(临时代职)、兼(同时掌管)。
退休辞官
致仕(正常退休)、告老(年老退休)、请老(请求退休)、乞骸骨(自请退职)、解官(辞去官职)、乞身(请求退职)、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求退的婉辞)、谢病(自请辞职)。;;;;;;第三段;;分析讨论: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呢?;;;;;;;第四段;;;;;;;;艺术特色;;;;;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