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高一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75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校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2.作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世界范围农牧业的产生约在1万年前,到5000年前才能通过农牧业获得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这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催生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化,产生了阶级和国家。这说明
A.农牧业才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B.人类文明的产生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
C.阶级和国家是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D.农牧业的产生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前提
2.阿布辛拜勒是一座闻名于世的大神殿,全部雕凿在尼罗河西岸的悬崖峭壁上。神殿高约33米,宽约38米,纵深约65米。神殿正面有6尊各10米高的王后王子雕像。塑像雕刻细腻,神态自然。然而神殿的核心部分是正面的4尊高达20米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坐像。雕像庞大厚重,仅两耳之间就达3.9米,嘴宽0.97米。这
A.反映古埃及建筑水平领先于世界B.彰显了法老拥有无上权威
C.说明古埃及政治与宗教没有关系D.体现了基督教的特殊地位
3.《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有人向商人借钱,应以银偿还本息,倘彼无银偿还,则可以谷或芝麻,依王家规定之比价交与塔木卡(主要从事商业贸易、高利贷等活动的大商人),以还所借之银及其利息。这表明法典的颁布
A.体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缓解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适应了奴隶制商品经济发展D.树立了国王公平正义的形象
4.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被征服者希腊反而战胜了征服者罗马,使粗野的拉丁民族迈向文明开化。”其意在表明
A.罗马并未实现对希腊的征服B.罗马征服希腊是错误的选择
C.希腊文化深刻地影响了罗马D.军事征服无助于文化的发展
5.某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展示了以下三张图片,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是
A.忠君思想在西欧传播B.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
C.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D.基督教在西欧的特殊地位
6.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属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B.俄罗斯与拜占庭帝国历史传统相同
C.俄罗斯攻灭拜占庭帝国继承其衣钵D.俄罗斯的兴起时间晚于拜占庭帝国
7.德里苏丹国废除了印度传统的官吏世袭制度,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边远地区分布着印度教王公统治的众多土邦。这些土邦在承认德里苏丹国的宗主权和缴纳贡税的条件下,处于半独立的状态。这说明
A.印度王公的各种特权被取消B.印度教仍是国家的主导宗教
C.不同土邦间的对立非常严重D.德里苏丹因地制宜治理国家
8.八世纪中叶,新罗(今朝鲜)在中央设执事省,地方设州、郡、县、乡,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这反映出当时的朝鲜
A.“仿唐”之风盛行B.民族文化意识淡薄
C.与中国平等交往D.重视政治制度创新
9.美洲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四面环水,市内河道纵横,湖区众多。于是阿兹特克人在浅滩、洼地堆积污泥和水草,形成岛田;在浅湖区域,开凿深沟,排除积水,形成隆起的台地;在深湖区域,固定木排堆积淤泥,形成浮动园地。这说明,阿兹特克人
A.农业生产中精耕细作B.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
C.追求独特的田园经济D.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10.在世界历史上,5至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欧洲,西欧出现了封建社会,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这表明世界各区域文明
A.不存在阶级斗争B.完全没有联系
C.具有多元的面貌D.宗教信仰相同
11.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彼等非常顺从……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毋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