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在记叙文阅读课堂中的提问策略研究
[摘要]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课堂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呈现的完整度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好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散学生思维,而且能够通过言语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以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的课堂提问为例,通过分类、归纳,总结记叙文阅读课堂提问的四种方法:巧问明中心、追问有提升、浅问藏玄机、细问腾千浪。
[关键词]课堂提问;语文名师;课堂实录;记叙文阅读
青年教师在参与名师教学观摩课的过程中,常常感叹名师的提问看似简单,实则大有玄机,妙不可言。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的课堂便是如此。本文以肖培东记叙文阅读课堂实录中的提问设计为例,阐述如何利用提问打造一堂精彩绝伦的语文课堂。肖培东的课堂设问有哪些风格特点与艺术价值呢?
一、曲径通幽,巧问明中心
肖培东曾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无非关乎两个方面: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教学方法。肖培东认为,无论选择什么教学内容都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合乎学生的学习起点,给学生一个支点,引导学生读好整篇文章。课堂提问时,肖培东注重教材信息的使用,给学生搭建学习支点。
(一)从教读课文的预习提示入手,设计提问
在《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教读课文中,肖培东基于对单元编排意图的理解,将默读作为训练的重点。在提问时,他借助预习提示引导学生迅速找到默读方法,明确学习中心。
师:为了帮助大家读懂这篇课文,编者给我们提供了读书的方法,你有没有找到?这篇课文该怎么学习?大家知道在什么地方找吗?
生1:预习提示。
师:好,你来读。
生2:(朗读预习提示)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
师:你们自己阅读的时候,注意到这句话的同学请举手。
接着,肖培东引出“默读”这一概念,并对学生的默读训练作具体要求,使接下来的教学有抓手,环环相扣,方向明确。
(二)从自读课文的旁批入手,设计提问
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教法”,一个是“用法”。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把自读课文当成教读课文来教。其实关于自读课文的教法,除了教师用书上的有关介绍,相应旁批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信息。肖培东在进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堂教学时,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旁批,随即将课文的学习重点呈现出来。这实际上也是在教学生阅读的方法。
师:我们这样复述,与原文相比自然还有欠缺,不够生动。大家再考虑一下,作者这篇文章胜在什么地方呢?你来说。
生3:心理描写。
师:真聪明!接下来我们就看心理描写。
师:针对这篇自读课文,教材编者有没有专门对心理描写做出批注?自读课文,常常会有批注帮助你学习。你给大家讲讲,出现“心理描写”四个字的是哪个批注?你来读。
生4(读旁批):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
(学生再读原文,教师进行指导:突出“太”“更”等字,抓住动词,读出“害怕”之感,反复练习……)
师:好,同学们,你们看,教材编者还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关于心理描写的旁批。莫顿·亨特,他写心理特别有本事。刚才我们读的是直接心理描写——“我想”,课文里有没有其他不是通过直接的“我想”但也能够品出心理活动的文段呢?大家注意到哪个旁批啦?哎,角落里的同学,你给大家读读。
生5(读旁批):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
在肖培东的点拨下,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按照课文旁批的句式——“写……实际上是在写心理状态”总结出写心理状态的方法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间接描写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环境等来表现人物心理。
肖培东教学生学习心理描写,不是另起炉灶,专设作文课精讲,而是以教材为例子,充分利用大家“视若无睹”的旁批信息进行精准提问,在读法实践中自然巧妙地进行学法指导,既体现了教学重点,又瞄准了学生的盲点,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循循善诱,追问有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肖培东教学生阅读方法时非常善于选取课文中典型的片段作示范,通过有效的指导,教学生掌握文章写作技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但在示范时,又不能按照设置好的框架填鸭式地说教,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环节仔细倾听、循循善诱,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升华。
例如,在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肖培东指导学生进行默读训练,把文中描写第三次见面的内容作为训练内容,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用笔圈点勾画。
师:因为字数少,我们就拿“这一次”这部分作一个默读训练。默读这三段,一边默读,一边用笔圈点勾画,开始。
(生默读并圈点勾画,时间1分钟)
师:有画出来的同学举手。来,这位同学。
生1:第十九自然段的第一句。
师:嗯,读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