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文,学写演讲稿
摘要:演讲稿的写作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部编版八下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为例,提出跟课文学习撰写演讲稿的教学路径,以使学生掌握演讲稿的撰写要点,提升学生写作演讲稿的水平。
关键词:教材;演讲稿;写作;初中语文
演讲稿的写作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写演讲稿,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部编版八下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为例,提出跟着统编教材学习撰写演讲稿的教学路径,以使学生掌握演讲稿的撰写要点,提升学生写作演讲稿的水平。
经典悟读:分析演讲稿的特点
《最后一次讲演》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然起着引领性的作用。因此,可以以这篇课文作为范文,从中选出一些重要语句,带领学生分析品味。但在品读语言之前,学生需要对演讲稿这个文体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借用这样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
本文中的演讲者、听众分别是谁?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着从语言的角度进行品析,在文中做圈点批注。
学生细读过课文之后,就会发现:本文中的演讲者就是本文的作者——闻一多先生。关于本文的听众,学生联系本文的课下注释:“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当天下午被国民党暗杀。”可得出结论:本文的听众是参加李公朴追悼会的人们,其中,可能有真正为李公朴的被害感到悲痛和惋惜的革命主义者,也可能暗藏了一些特务。关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容易得出,本文主要是为了为了抒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同时坚信革命必将胜利。关于第三个问题,需要从具体语句中分析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就可以出示挑选好的较具特点的语句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特点。
语句一:“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读到这个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本段中直接映入眼帘的是什么?最醒目的是什么?学生就会发现,本段中最醒目也是最特别的就是标点符号——五个感叹号和两个问号,这些标点符号也是作者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够将将听众带入情境中,引起听众的思考,激发听众愤怒的情感,进而引起共鸣。
语句二:“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这个语句的特殊之处在于采用了设问的修辞,先自问“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后又自己回答:制造恐怖是因为自己恐怖。此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设问的表达效果,可以通过改换句式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将语句换为: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改换后的语句尽管也能表达自己的思考,但效果却弱了些,由此可知,设问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即当演讲者自问自答时,他们可以通过回答来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观点,增加文章或演讲的说服力,使听众更加信任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同时,听众仿佛与演讲者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这种互动感能够使他们更加投入和关注,更具有感染力。
语句三:“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这个语句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联系上文中已经分析过的语句二,学生已经知道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行为是在制造恐怖,而作者也主要是针对这一行为表达自己的看法。因而可以将黑暗理解为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暗杀恐怖氛围,作者将其比喻为“黑暗”。再联系下文,第十一自然段中“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所以,“光明”应该指人民争取民主和平的胜利。这里运用比喻,能使演讲词变得生动形象,更富有感召力。
语句四:“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称的变化。本句中的人称由“你们”变为“我们”。针对国民党反动派,说的是“你们”,针对广大人民群众,说的是“我们”。所以这种人称的变化体现了演讲词的针对性,针对听众的特点去发表演讲。
最后,再回到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文语气铿锵,气势磅礴。作者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对敌人正面指责斥骂,毫无畏惧,并鼓动人们团结斗争,争取民主和平的胜利。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抒情的呢?一是借助标点符号;二是借助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三是具有针对性。
能力迁移:总结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