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docx
文件大小:21.38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5.36千字
文档摘要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评”一体化成为提升作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教学设计策略,逐渐受到教师的关注。文章简要概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内涵和价值,分析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不足,结合实践案例从学情研究、目标设计、驱动问题设计和以评价促学、补偿机制与个性化辅导五个方面探讨运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指导作文教学的策略,以期为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写作是人表达思想、态度、情感等的一种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七至九年级的学生应当从多元视角审视生活,感知其丰富多样性,以此捕捉事物本质,并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选择恰当的方式,完成写作。因此,作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文化意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表达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复杂而综合的要求。想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对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流程、一体化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主体活力,释放思维发展的潜力,丰富学生表达的手段。

一、“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概述

(一)“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倡导教学、学习、评价深度交互的教学理念。具体说来,“学”是“教”的根据,是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以学习目标实现为旨归的一系列具有学科思想特征的实践活动,倡导“以学论教(备课设计)”“以学定教(课堂实施)”;“教”则是对学习的组织;“评”是衡量“教”与“学”有效性的标尺,是效果反馈与教学改进的驱动剂,是判断学科核心素养是否真正落地的工具,起着推动教学优化、促进学习深化的关键作用。只有“教”“学”“评”三大要素一体化,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素养。

(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价值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教学评价体系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要求标志着教学评价需从传统的单一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维度评价过渡。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核心在于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体验、态度倾向以及价值观塑造等,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通过这一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去解决,从而提升教学能力。同时,“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还强调评价与教学的紧密融合,主张将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此外,“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还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该理念强调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力求消除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偏见,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能适应教育信息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发展趋势,可为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不足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因生活体验有限、阅读积累及写作策略不足,往往会在写作时较依赖教师的引导;又由于写作教学的复杂性和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所开展的作文教学往往会因追求课堂教学的进度而倾向于知识灌输与程式化训练。学生写作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尊重,导致其对写作缺乏兴趣,认为写作文是一种套模板的作业任务,时间一长,难免形成写作思维定式。这些问题既与教师对新课标和教材体系的理解不充分有关,又与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机械,不重视激发学生主体活力,不重视过程性评价的研究,不关心学生是否理解写作目的和意义有关。此外,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得不到具体清楚的评价反馈,只在最终成文后获得一个分数或简单的评语,因此难以具体了解自己的不足,写作的能力和热情都受到了影响。作文教学中“教”“学”“评”的相互割裂,使得学生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就会陷入困惑,不知如何着手,对不同文体,写作题材、风格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性实践更无从谈起。这种态势不仅削弱了作文教学的效果,而且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作文教学策略

(一)研究学生,掌握学情,以学定教

扎实的学情分析是作文教学的基石,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起点。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的核心目的在于服务学生的学习,而非仅仅关注自身“教”的策略设计。因此,教师需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尤其是他们提出问题的权利。在教学预备阶段,教师应细致地探究学生对必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这包括了解学生在作文学习中感兴趣的内容,识别哪些学生具备特定的写作